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兴山县教研培训中心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管理学生纪律、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行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控制、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小学英语课堂管理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让新的课堂管理理念进入新课堂显的由为重要。教师不但要能驾驭英语教学,更要具有擅长课堂管理的能力。努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向课堂管理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才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在此作了一些粗俗的探讨。
一、
美国和加拿大等一些国家的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结构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突出的理论是“四因素”论:
1、心理基础因素。指师生在教学过程开始前原来的心理因素,它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定势心理等。这是影响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因素。
2、心理动力因素。指推动教学过程的各种心理动力,包括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动机、目的、兴趣、求知欲和成就感等。
3、心理成果因素。指通过课堂教学在师生心灵上留下的影响力,对学生来讲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方面的变化,还包括思想、情感方面的转化。
4、心理状态因素。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心理活动的状态机能,包括注意、精力、热情、心境、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心理基础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得到最佳发挥。
如果师生双方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就构成了理想的课堂教学的心理结构。课堂教学的心理结构因素的互补或相抑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积极心理因素,使其互补或者弱化消极心理因素,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优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态度,学生尊重教师、信任、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引导和促成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互动关系。二是严肃活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三是良好的英语氛围。教师能用适合小学生能力水平的英语组织教学,利用实物、图片、录音、电子课件等创设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四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二、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把握的几个要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这主要体现为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密度。从量上来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活动比例应该在1比3。所谓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不能冷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谓深度是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密度是指教师保证课堂教学操练的高频率、快节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的教学模式。要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突出任务性的教学特点
2、强化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意识,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英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习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与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教学评价不是终结性的,应该是诊断性(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形成性(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形成性评价有点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不但要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要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评价者与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应有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状态才能实现,而不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结果。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以下五个维度:(l)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人为不适当地强化学业竞争的学校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把学生变得不想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使学业的失败现象雪上加霜。(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教师一日之功。(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又嘎然而止,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就是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4、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人才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向不确定性开放,使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在此,笔者着重介绍一下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两大基本类别:展示性(display)提问和咨询性(referential)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例如,教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
What s this? /Is this an apple?
又如,教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What did the lady do when she came back every evening?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如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 Give me your reasons.
这类提问才能真正传递新的信息,师生之间才存在着语言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咨询性提问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咨询性提问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提问。恰如其分的咨询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学生回答咨询性提问的机会越多,自我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成绩就越好。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每句话的词数增加、句子难度加大、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那么,怎样才能由展示性提问过渡到咨询性提问呢?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例如,“Would you like to reword your answer/你能否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how do you stand up your opinion/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以此来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最初的回答。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8. 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所设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 9. 鼓励学生发问。这可引起学生积极的参与。较高认知水平的发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任务性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将激起的探索兴趣深入下去。赞许和鼓励学生,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情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及提高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参与频度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围绕课程改革而展开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疑,课堂是主战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其成败得失,关系着现代教育的兴衰存亡,联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否,因之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