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互联网风口上飞起来的第一只猪

标签:
文化产业 |
分类: 丙方观点 |
编者按:新型城镇化由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提出之后,着实火了两年。但自今年起,它的风头逐渐被李总理新的“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大巨浪覆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新型城镇化战略不重要了吗?它跟之后“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有什么联系?这其中的战略转变之间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奥妙玄机?
智纲智库研究认为,这种战略转变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由平台型投资、生产为主,逐步向内容型创新、创造进行升级。不是不重视新型城镇化战略,而是基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平台型投资较多,已经出现平台过剩、产能较低;内容严重不足),通过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内容产业发展,激活传统产业再造升级,进而激发平台产业新能效,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新跨越。
那么,在内容产业发展时代,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激励,以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文化产业便成为内容时代发展的宠儿,成为新时代区域城市提振经济活力的核心。
但是一个区域城市如何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避免内容同质,打造市场影响力的同时能够打响文化品牌?这就需要区域城市在文化产业推动中,特别需要遵循文化产业的特色、规律和趋势,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模式机制,才能持续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笔者通过参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策划、成都市青羊文化城区发展战略策划、西安市文化街区发展战略策划、深圳文创园区发展顾问等策划实践,以及对比研究国内外20多个地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基础上,形成若干思索、感悟,与大家共飨!
文化产业七大核心
第一,战略定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凸显区域城市文化产业优势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下笔有神,形散神不散”,文化产业包含内容门类有10大类、近200中小类及延伸内容,如果没有一个清晰而又符合城市特色的准确定位,那么整体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就失去了“神”,很难凸显自身的形象特色,也就不容易赢得市场。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就以草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作为总体战略定位,形成全自治区文化产业的总纲,来统领不同盟市的具体产业发展内容。这种基于地域文化基因和特色的定位,明显区别与现有的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定位,如北京市产业定位为“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上海市提出“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发展目标;广东省文化产业定位是打造“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和亚太区文化创意中心”。这种产业发展定位的创新将更具有灵魂和特色,也更能打动、影响市场。

第二,是要构建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文化产业内容复杂,涵盖一二三产且多相互交杂,如既有产品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等,也有广告营销、旅游服务等内容;尤其是伴随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有给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区域城市文化产业结构的规划中,要根据地方产业基础和现状,通过产业结构的规划和创新,按照传统行业(侧重于资源型文化产业门类)、现代行业(侧重于制造型文化产业门类)和新兴行业(侧重于创新创意型文化产业门类)的分类,引导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发展体系。

第四,发展多样化文化产业模式。适应“大众创业

第五,培育、规范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实现文化消费,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政府在鼓励民众创新创业的同时,也要搭建好各类市场平台,进而规范好市场的管理。尤其是产权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国际化贸易博览采购平台等,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如贵州省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工艺品市场基础,创新举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平台,集中展示博览交易世界各名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民族工艺艺术品,今年成功举办,形成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第七,强化文化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文化品牌区别于常规产品品牌,而兼具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今天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大多处于跟学模仿阶段,原创性和品牌影响不足,缺乏如迪斯尼之类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不过,伴随网络信息科技以及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国内如腾讯、万达等文化企业正在不断创新、崛起,逐步走向世界。
本期作者:孙洪波(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
-END-
智纲智库文集《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已正式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