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篇:草原寻梦——穿越帝国王庭

(2012-11-05 09:25:59)
标签:

王志纲工作室

内蒙古

策划

草原

文明

杂谈

分类: 策划游记

【引言】在草原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金戈铁马之外,潮起潮落之中,多少王朝随风而逝,多少风情湮没黄尘;在碰撞冲击之下,沟通交流之中,几多文明凤凰涅槃,几多体制换血重生。可以说,草原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世界文明的升华史。

而在丰厚无比的内蒙草原文明沉淀中,王庭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蒙古民族龙兴之地的中部草原更是王庭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成吉思汗曾曰: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这位一代天骄当年豪情万丈,横扫整个欧亚大陆,与他的子孙们一起创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一个帝国的神话。

因此,追忆帝国风云,见证王朝兴衰,探寻草原力量,重塑文化价值,是此行内蒙中部草原文化之旅的重要环节,也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专章。

/libs/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1105/20121105013449_35235.jpg

1、   走进历史深处的草原王朝

追忆远去的契丹帝国:辽上京

当我们行至赤峰,面对辽上京、辽祖陵、辽真寂之寺等一系列大遗址建筑群,可以想见契丹·辽这个草原第一朝的辉煌与强盛。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这是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而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契丹•辽王朝在草原上兴建的第一座开国都城。

辽上京遗址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三年(918)开始兴筑,初名皇都,天显元年(926)扩建,天显十三年(938)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

/libs/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1105/20121105013516_64286.jpg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先河,创造了马背民族特色文化,成为中国统一发展史和沟通中西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以上京为中心的祖州、祖陵、怀陵、庆陵(包括白塔)、辽真寂之寺石窟群、南北二塔,构成了一个恢宏的辽代建筑群。

著名的萧太后就是在辽圣宗年间统治大辽的女政治家。"查渊之盟"之后,随着辽王朝的兴盛和与中原的和平交往,于1007年,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上京南移中京(现宁城县),辽中京成为辽代中晚期的都城。

见证一个王朝的背影:元上都与应昌路

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能像元代这样,在短瞬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自成吉思汗立国到元世祖,从“草原汗国”到“大元王朝”,祖孙三代励精图治,是蒙元帝国的兴盛时期,也是蒙元文化的繁荣期。大元王朝,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一环;大元王朝的历史,是马背英雄壮怀激烈的故事画卷。

1206年(金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史称“元朝”,也叫“蒙元王朝”。

《元史•地理志》说:“元朝幅员之广,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和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今,回望这座在草原雄鹰的建设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大哉乾元留下的辉煌和遗迹已所剩无几,断壁残垣中,留给世人的,是一个王朝的背影……

草原帝国的荣光,元朝的世界之都——元上都

“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元上都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美丽的金莲川草原上,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的王朝首都,又称夏都,是蒙古人建立在漠南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历史上的正蓝旗曾是风云聚汇之地,这里是忽必烈建都之所,也是清朝八旗正蓝旗的发源地,一直到元朝末年,元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共有11位皇帝,这11位皇帝每年夏季有近半年的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其中有6位皇帝在上都城登基称帝。

迄今为止,漫步元上都遗址,我们感受着三重城的巨大辉煌,仍能想象到当年雄踞欧亚大陆的元朝帝国的上都所拥有的繁荣与奢华、鼎盛与荣光。

/libs/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1105/20121105013725_81119.jpg

元上都的建设,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元上都的外城、皇城和宫城城郭三重相套。外城轮廓为边长2200米的标准正方形。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1400米。宫城居于皇城的中部偏北,略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宫城正南设御天门,从御天门向北修筑御道,形成中轴线的格局。

/libs/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1105/20121105013735_70048.jpg

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饮,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区还传唱着元上都的赞歌。

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为五百多首。如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描写上都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诗人杨允孚《滦京杂咏》描写上都的繁盛云:“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

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点。

元上都是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茫茫草原仍在续写着古老文明。而作为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沿用历史最久、保存格局最完整的遗存,元上都遗址为蒙元帝国这一疆土空前辽阔的消逝王朝提供了特殊见证,元上都遗址的人类文明价值难以估量,甚至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目光再度聚焦于此。

草原帝国的挽歌,元朝的末日之都——应昌路

公元1368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在明军的进逼下,被迫撤出元大都——北京,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岸建立了元朝最后一个都城——应昌路(又名鲁王城),开始了与明朝的长期割据,历史上称之为北元。

应昌路的建立是在元王朝气数将尽穷途末路的时候,今天看来这座沉睡在草原上的千年古城正是元王朝逐步走向衰败的最好见证。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历尽七百余年人世的更迭,盛极一时的昔日皇城只余断壁残垣,颓砖废瓦在昭示着曾有的辉煌,清晰可辨的层层夯土犹如历史的年轮,叠压着蒙元帝国最后走向灭亡的沧桑。

/libs/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1105/20121105013747_88101.jpg

应昌城由内城、外城及关郊三部分组成。外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外城墙上共开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城门均设有方型瓮门。外城的东、西两门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大道贯通城内,这条大街又是外城和内城的隔离带。内城的南门就设在这条大道的北侧。内城略呈正方形,东西宽220米,南北长240米。内城坐落在北城的南部,外城的南部为古城的市坊、店铺等建筑,内城有许多宫殿建筑。现残存的城墙底宽10米,上宽3米、高约3米。

在元朝历史上,应昌路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当时南接元上都、大都,北连锡林浩特、和林及乌兰巴托的交通枢纽,也是当时南货北上的聚集地。

2、探寻影响世界的草原力量

蒙古帝国的形成,草原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强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蒙元王朝之强大仍然是古今罕有,正如魏源在《元史新编》中所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廊,过于汉唐”。

这个王朝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辽阔疆域的光荣回忆,更重要的是其文明的多元共存,融合兼收。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人类历史最壮阔的篇章,都与蒙古大草原游牧力量息息相关。马背民族的英雄传奇,成为撬动世界的杠杆,非仅奠定今日世界民族国家的版图,更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以英雄的力量撬动世界,奠定世界版图格局:草原帝国的征服史,奠定了中国乃至亚欧众多国家的历史疆域,间接启发了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影响着世界版图体系的演变。

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世界,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由游牧民族缔造的大元王朝使相隔万里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之间相互换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法国人格鲁塞说:“从传播文化而言,蒙古人对于世界的贡献,堪与好望角和新大陆的发现相媲美。”

3、谋求再度崛起的文化价值

我们认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文明的升华为核心理念,通过见证草原王朝兴盛没落的全貌 勾勒出蒙古文化的精髓,将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片段整合,既重塑远古消失的文明,也展现现代斑斓的文化,更激活多彩的风情,势将再度爆发出影响世界的力量!

我们寄望内蒙:在全球文化复兴大时代,能够代言21世纪新的草原文明,形成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新草原、新内蒙”,以文化为支撑,开辟一条独特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再次爆发出草原文化的真正力量!


(作者为深圳战略中心策划师:颜克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