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就化成了你的静默。
芳菲四月,在樱花开放的最好季节,行走日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畅游其间,沙龙不断,聆听大师之间的智慧对话,更是收获了难得的精神宴飨。
在这8天的行程中,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多,莫过于在京都的时光。这是一座一旦靠近,就会被她的平和与质朴所沁润的城市。沐浴其中,身心通透。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8c10f073fc8da1ff6f93f3a3ef41b745.jpg
京都,被誉为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日本文化的源点,在这座“千年古都”中,神社、佛阁遍布;府城、庭院林立,戏曲、绘画艺术精深传承,传统活动、料理美食极具特色,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平和形象。
而深入其肌理,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访当地企业、百年工坊,与京都政府官员、大师级人物交流,一路下来,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座城市平和氛围包裹之下,其实蕴含着一种禅意,可以说是这座“精神故乡”的魂之所在。
禅与道
从禅意京都,可以看出禅宗在日本的根植与发扬。禅由中国传入日本,能够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离不开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其神道观里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而禅宗主张的“禅定”,要求达到“清静寂定”的心境,即排除自我,排除一切杂念,获得“空”与“寂”、宇宙间万物融为一体的心理状态,达到“无”的境界。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层面上,禅宗与神道观可以说是实现了完美嫁接。
禅传到日本之初,僧人们可以通过闭目深思的坐禅修练,获得禅的心境,但普通老百姓却很难。于是有人将日常生活中“道”的形式与禅的理念结合起来,即在从事插花、习作书法、沏茶饮茶等活动中,自觉地去追求禅的理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样就将禅引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使平民百姓获得了广阔的修炼天地。
于是,“禅”便借助各种“道”的形式,以一种近似宗教般的虔诚,发挥极致。茶有了“茶道”、插花有了“花道”,戏曲有了“能乐道”、“歌舞伎道”,诗歌有了“歌道”、“俳谐道”……各种各样的道都借助禅的力量衍生、发展起来。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230ef53c57c274a6ece2b6e1ddaacb22.jpg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d07a3988fd5d907443a8e9da5876bac1.jpg
可以说,禅因道的形式而为广大日本民众所了解和接受,道也因禅的理念获得博大精深的内涵。
禅茶一味
日本的茶源自中国,传入之初,便与禅宗渊源深厚。1191年日本“临济宗”的开主“荣西禅师”从宋朝带回茶类的种子,他将种子分送给京都
“高山寺”的始祖,“明惠上人”开始栽种,茶开始在日本普及。京都作为日本茶的发源地,在日本茶的历史上,地位极高,其宇治茶更被列为名声最高的茶品。
我们去拜访的“福寿园”,创立于宽政二年(1790),便是京都宇治茶老字号茶庄。
去的路上,一直下着雨,凉意阵阵,看着车窗外青翠的微山林间,颇有云山雾绕之感,很有意境。来到福寿园的CHA文化研究中心,顿感安静、清雅,一杯热茶奉上,更觉一股暖意。喝着茶,听着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日本茶的发展历史、各国饮茶历史与生活方式的介绍,了解从制茶过程到品茶方法、关于茶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一杯茶,是茶品、文化、历史、生活方式融合调制而成的。清香扑鼻、唇齿留香之际,喝的是茶,品得是文化。
这次访问最精华的部分,当属现场茶道体验了。
茶道的茶室,是室内打造的一个草庵式建筑。其构造质朴、简单,给人以清静感。进入茶室时经过一处日式庭院,称为“露地”,途经此处,象征着脱离世俗的外界,去除一切杂念,进入清净的世界。茶室空间不大,结构简单,由有一扇门隔开备茶室。整体色彩沉静,在茶室壁龛里挂了一轴字幅,摆放了一个花瓶,插着一朵小花,壁龛左侧,供奉了一尊佛像。在茶室微暗的采光下,从这种简单、不匀称的形与沉静的色彩背后,也可以想象出无限纷繁的形与无限多彩的色。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5f8b2bc273b6f02f6b4e2e44beda14df.jpg
茶道仪式开始,大家端坐好,一位老者——茶道老师从备茶室中跪坐出来,互相行礼之后,侍者端上茶与茶点,主人和客人分别按照严格的规范动作点茶、饮茶:端茶奉上——行礼——回礼——喝茶。奉茶时,主人将茶盏有纹饰的一面朝向客人,以供客人欣赏之意,客人在接过茶盏之后,轻转茶盏,又将纹饰朝向主人,以示回礼感谢。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充满仪式感,喝在口中的茶,更觉清香四溢。最有意思的是,虽然整个过程寂静无声,但最后为了表示对主人的感谢,要将茶喝干净,需将茶盏在手中抖一抖,让最后一滴茶水流到盏口,然后放置嘴边,使劲一吸,最好是要吸出声儿来,声儿越大,谢意越深。
其实,茶道的目的,并不是局限于茶会过程中对禅的理念,对空寂美的追求,而是茶人自我心灵的修炼与自觉领悟。并将这种追求推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茶人以茶道的精神培养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
茶道的“四规七则”:
“四规”:“和、敬、清、寂”,指的是茶人心态,是对禅的理念和空寂美的追求。
“七则”:“茶为宜服而点”,即对他人、对工作不苟形式,全心全意;
“炭为沸汤而置”,即实事求是,朴素节俭;
“花为本相而插”,“夏凉冬暖”,即顺其自然;
“时限早至”,即留有余地;
“未雨备伞”,即防患未然;
“心系同仁”,即时时为他人着想。
一沙一世界
禅意,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渗透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之中。
日本人崇尚简约、淡泊、含蓄,排斥豪华、浓艳、直观的审美倾向。例如日本和服讲究色彩素雅,造型简洁;美术作品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清雅,表现手法也多留白,讲意境;艺伎的舞蹈动作柔和缓慢,却富有内在的力量。枯山水,更是将这种审美倾向表达到极致。
它是日本园林中所特有的形式,是一种充满禅意的庭院景观,常见于寺庙神社之中,与神社寺庙的庄严静谧相得益彰。
我们去进行禅修体验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枯山水,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作,它与龙安寺石庭被称为枯山水的双壁。
从大仙院的枯山水来看,这种造园手法,仅仅用岩石、白沙、苔藓作为基本素材,通过一沙一石的叠置组合,来表现现场没有的山川景致以及海洋、岛屿、激浪等。在静止的素材中,表现出景的动,达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的效果。看似表面沉静,内在却孕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无穷的奥秘。这种静谧与空寂,细细品味,其蕴含的哲理精神,令人不自觉也体会到禅的妙味!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5c914e9e50c147ff446b4f7efd8efe24.jpg
(图配文)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在一沙一石中,窥探禅意!
(图配文)大仙院的师父告诉给我们,这块石头已经在这里躺了四百多年了。
山水深处悟禅机
在这样的场域中,来体验禅修,对于我这种平时没有禅修习惯的人来说,真是一次感受身心灵的新鲜体验。
禅修道场位于大仙院的寂静一隅,进入其中,师父便要求我们脱去外套、袜子、首饰等,让我们毫无束缚与干扰地沉静下来。本来天气微寒,加之单衣静坐,凉风一吹,浑身颤栗,不自觉地神清气爽。
大家分为两排,围合道场,盘腿而坐,摆好姿势。开始之时,禅修师傅口中念念有词,声音通透,虽听不懂说些什么,只觉庄重静穆。念毕,悄无声息,闭目凝神,四周静寂,只听见禅修师父,光脚在道场疾走之声,“噌噌”作响,结实有力,很有节奏。通过声音也可辨识他离我的距离。
http://www.wzg.net.cn/Uploadfiles/Content/e1654c65638636a2191e0a110d73753b.jpg
既而,敲响磬音,清脆悠扬,渐闻渐销,感觉身体随着磬音的由强至弱,开始慢慢消退,注意力渐渐集中。这个时候,耳边的声音也变得有层次起来,远近高低各不同:水滴声、风声、忽隐忽现的铃声、木板吱吱声。忽然,听见“啪”的一声,身体警觉,想起禅修之前,陪同的朋友告诉大家,禅修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打香板,这是师父用木板敲打禅坐者的肩膀,用来提醒禅坐者保持清醒的一个方法。这个就应该是打香板的声音。
轮到我的时候,在师父敲打之前,先行礼,师父回礼。之后,便要双臂交叉,一手握住肋部,一手握肩,俯下身体,接受敲打,紧接着听见一击结结实实的敲打声。不觉疼痛,只觉得刚才随磬音开始消失的身体又回来了,变得真实清晰。
半个小时的禅修下来,现在回味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很多细微的感受很难形容。
临走时,禅修师父送给大家一段话——
“所谓人生每天都是一种锻炼
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
即便失败也值得锻炼
当你活在这个世上就应该喜悦高兴
如果对现在的幸福 不感到喜悦
那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才感到幸福呢,
把这种喜悦作为动力全力以赴吧,
我自身的将来就在于现在这一时刻,
现在不拼搏还等何时”
图文/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