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志纲
王志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18
  • 关注人气:6,8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齐人之福”吧

(2006-07-12 17:33:29)
分类: 前沿随笔
   齐夫/文 
   匆匆又是一个周末,匆匆随王老师去山东淄博走了一遭。一提起淄博,很容易让人想起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想起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等等,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淄博已经变成了鲁中地区的重工业城市,著名的齐鲁石化就坐落在齐国故都的所在地临淄区,只有那些随处可见的名人荒冢,还在无言地诉说着一段曾经辉煌的岁月。

    此行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事实上淄博的自然环境已经为发展重工业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流淌千年的缁水早已露出干涸的河床,也不是为了凭吊东夷遗风,昔日的齐国故都早已化作一行行面目难辨的黄土,尽管这些年当地政府为了打造齐文化下了很大功夫,光各种各样的历史博物观就建了一溜,但钱虽花了不少,结果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落了个劳民伤财。此行我们更想探寻的是,在文化产业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淄博到底有没有机会?做大齐文化到底有没有可能?

    其实在王老师看来,答案并不在学者的研究中,也不在就文化而谈文化,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的思路。

    在与当地政府官员的交流中,王老师直言,齐文化当然有的做,天时地利都有,但不能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应该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王老师强调,做文化旅游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其一,策划者要以一个旅游者的心态审视当地的资源,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其二,只有阅历丰富的人才能搞文化旅游,如果自己都能被打动,文化旅游就有的做了;其三,文化旅游的妙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可太在文化上较真,关键在于找到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人生活方式巧妙融合的对接点,然后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去整合资源,拉动人气。

    这番话正说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的心坎上,也道出了他们的苦衷。据了解,淄博政府早就提出要发挥两齐优势(齐鲁石化和齐文化),但这些年过去了,齐鲁石化支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边天,而引以为豪的齐文化却丝毫不见起色,反倒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不搞齐文化嘛,辜负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家底,搞嘛,又没有经济效益,真是有些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齐文化?临来淄博之前本人曾到网上狂搜了一圈,真是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总之一句话,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中,齐文化的江湖地位足可以和博大精深的鲁文化媲美,绝非一篇博客可以讲清楚,在此我就不费劲了。但事实是,这些文化的载体都埋藏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野史之中,现实的依托就只剩下一座座遍布临淄故地的荒冢,要想激活齐文化谈何容易?

    但王老师对这个题材却显出非一般的兴趣,挑战越大,兴趣越浓,因为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们来做。

    不过,此次在淄博只待了一个整白天,还谈不上深入的体验,连走马观花也谈不上,但在回程赶往济南机场的路上,王老师已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按照王老师的感觉,齐国最吸引人的文化其实是世俗文化,可以用"饮食男女"四个字来概括,因为历史上的齐国国力强盛,商业发达,齐人不仅善于治国,更善于享乐,可以说是引领中国休闲文化之先的祖师爷.

    对此本人也小有同感,虽然此行只看了几个令人昏昏欲睡的博物馆,也没有来得及向当地的文化学者讨教,但淄博的饮食文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王老师这样的美食家都赞不绝口,以至于吃了上顿盼下顿,可到了下顿却因为上顿过于饕餮竟然只能捧着尚待消化的肚囊望桌兴叹矣。

    看来淄博要有好戏唱了,能否吃透齐文化并推陈出新,从而为齐文化写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的现代活话剧,正是俺们未来一段时日的重点工作。

    故,特借此博客向所有对齐文化感兴趣的工作室同仁和广大博友们发出共同研究的邀请,只言片语不拒,长篇大论亦可,如果有谁对"齐人之福"尤其感兴趣,也可以在博客上大力探讨,当然这里所说的"齐人之福"指的可不是左拥右抱,而是王老师所说的古代齐人的幸福生活,拜托诸位别想歪了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