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illicom得也炒作,失也炒作

(2006-07-06 02:17:12)
  正如我在报道里所提到的,Millicom管理层最终得到的是一个令他们失望的电话-中移动不接受报价。
  但令我啼笑皆非的是,许多人都认为,是中移动被甩了。
  我可能是一个比较相信自己直觉的记者,所以在这几个月的报道中,几乎没有报道过中移动收购Millicom的事件,唯一一次提到Millicom还是中移动收购新闻集团手上凤凰卫视股份的时候,带过一笔。
  53亿美元,这个报价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中国移动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报价,可能基于这样的一个价值判断,使得我有机会懒一下,不用写相关的报道。在报道中移动凤凰卫视股权交易的时候,我“画蛇添足”地写上一笔:中移动都不会对不熟悉的行业给出不合理的报价,更毋论自己门儿清的电信运营了。
  事后诸葛亮总是最好当的,但如果一定要被遮羞布拿下来,可能Millicom要不干了。
  在这个事件里,我极度佩服《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些媒体记者,挖到的细节栩栩如生。只是最初,基于这些媒体的高度,我只怀疑了一小会,这些媒体是不是被某些人利用了?
  不论是追求新闻还是真的被利用,反正这些报道最直接的后果是,Millicom这个上市16年交易量一直很惨淡的公司,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内,股价从每股27美元一路飚升到最高每股52美元。
  这个时候,我佩服这帮那么会炒作的人。不论是Millicom自身,或者是操盘的摩根斯坦利,还有一些市场的投机者,在这一阶段表面看起来都是获利的。但一路高涨的股价,其实已经把Millicom的管理层推到了一个悬崖边上。
  怎么解释悬崖边上呢?
  也许是Millicom太乐观,让外界一直抱着就是该卖53亿美元的印象,如此多的交易细节被媒体披露,恐怕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获知吧?谁可能是价高的最大获利方?毫无疑问,答案是很显而易见的。
  这轮炒作给Millicom和交易顾问摩根斯坦利可能带来的好处是,提升了外界对其价值的判断,有部分投机者显然也在此获利颇丰。但如果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报价,愿意以53亿美金接盘,那么这个价格只会是不堪一击的泡沫价格,用来自娱自乐可能更合适。
  因此,Millicom急切需要有人来接这个盘子。
  第二轮的媒体炒作带给外界的印象是,中移动已经接受53亿美金报价,正在进行“尽职调查”,只要调查一结束,交易就差不多可以完成了。
  可惜,中移动直到这个时候,还死死的遵守着保密协议。你又抓不到Millicom内部人泄密的证据,小不忍则乱大谋啊。所以,中移动对外界是:打死也不说!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后果也很直接:外界一致认为移动对Millicom势在必得。
  感谢交易中间人开诚布公地和我谈了那么多,让我能够一窥交易的部分细节。事实的真相到底有多深有多少,我不敢妄言。
  但如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应该更能够理解包括中移动在内的国资企业海外并购的难处。如果是一个私有化的公司,那么无论投资成功还是失败,只要老板点头就一切搞定;国资,乱花一分钱都是罪过。
  那么详细的尽职调查,却能够得到Millicom爽快的答应,至今我还没有得到别人给我的答案,我个人的感觉是:Millicom着急嫁出去。
  如果时间能够回溯,那么无论是中移动还是Millicom都选择安静地交易,可能彼此都有相互让步的空间,生意本来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说卖多少就卖多少的。
  不能不承认,Millicom是个好公司,但好和贵却是两回事。据我所知,这个公司的管理层都是非常职业的经理人,他们在亚非拉的16个国家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进行管理与沟通,许多从国际上招聘的经理人甚至在当地扎根,买下大HOUSE和游艇,供养在纽约或者伦敦的孩子上学。在这些被称为“新兴市场的边缘市场”,这个公司甚至让移动电话直接取代了固定电话。
  正如我所听到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搅局者,没有那么多的杂音,这本来是一项对多方都有利的好买卖,但遗憾的是,最终交易流产了。
  一分钱、一分货,永远的真理。只可惜,在炒作中,Millicom迷失了自己。
  如果Millicom的股东们愿意给管理层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回旋余地,那么也许他们得到的回报将远远超过53亿美元现金那么简单,但这都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纸上谈兵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