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 重在写意

标签:
中国画文化意境想象浪漫 |
分类: 文学路——自由撰稿 |
——王晚月花鸟画品鉴
王晚月作品中,渗透出强烈的诗情画意,蕴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敬意和升华。显而易见,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永远是画家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从文化共性上看,前人诗词歌赋中就蕴含着相当直观的画面感和深邃的意境,譬如听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相对清晰的景象;又如曾被许多人刻画过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这寥寥十个字,便能吸取很多营养;我曾多次从王晚月的画作中观察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创作构图,体味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静雅柔和,这种类似于文人思想的真情流露,也是今天很多人所说的情怀吧。出于触类旁通的缘故,许多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杰出的诗人,画、诗、书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臻入化境,为中国文化更添动人的魅力。而对诗情画意的追求,正是最能拨动每一个花鸟画家心底的那根琴弦。
王晚月作品中,自有一股淡淡的清雅,恰如初夏的微风,拂过每个人的面颊,让人神清气爽心向往之。这份清雅,是攥笔纸时的镇定自若、是磨墨时的往复回旋,是镇纸下的淡淡清香,是作画者的从容不迫。就像一个善打太极的宗师,往往寥寥数笔,而意境深邃;仅仅花红柳绿,就让人赏心悦目;单单光影相间,就催人心潮澎湃。王晚月曾经说过,有时候创作一幅花鸟画,就好比你写一篇文章,主题明晰、构思精巧、起承转合、纵使形散而神亦聚……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让人触摸到艺术的温度和它的无穷魅力。观王晚月入画的素材,或花或草,或鸟或虫,或鱼或景,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与审美视角,把对自然、对生活的倾情热爱融入疏影横斜、莲池花光之中,逢物染神,遇景化韵,诠释着一花一世界,一鸟一缕情的艺术境界。
大写意花鸟画,之所以不同凡响,关键在“大”字,这个大不单指画幅的大小,更在于作品的气度,而作品反映的则是创作者的心胸与意境。王晚月花鸟作品,讲求深层次的意境解读,概括起来,是对“气”与“韵”的追求。前者指的是一幅画的灵气所在,它是否洒脱,是否娴熟,是否生动逼真,是否喜闻乐见,是否直扣人心。后者指这幅作品的意境和想象空间。一个成熟的画家,往往追求“气、韵”并举,为了达到对这两种抽象目标的追求,许多画家穷尽一生漫漫求索,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王晚月画作,浓墨重彩,重在写意,泼墨如泼水,墨气淋漓间点缀以彩色,自有一番博大宏伟的气势,他笔下的线条厚重,通过简化概括,抽象出其中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具体手法上看,往往以线圈花,淡墨发干,浓墨点椒、点苔、画花丝,很少敷色而用笔简约,却显得胸有丘壑而下笔如神,虚实之间相得益彰,动静之间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王晚月钟情于花鸟画,整体画风清新明快,构建了极富抒情意味的绘画语言。她把花鸟画中的树作为提纲挈领的线索,让花鸟在此间翻飞展现,体现生机的所在,气象的所在。把一个善于张扬个性,善于传达现代人的审美意趣的女性情感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实际创作过程中,本着取古人法,向世人学的初衷,她又吸取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些现代思想元素,甚至从现代音乐与电影中吸收新的营养,更加注重细腻而微妙的光影变化,融入更多抒情和浪漫特征,使花草树木与鸟兽虫鱼,统一在同一幅构图中,显得自然、丰富而动情,恰如风行水上,有自然成纹、一气呵成之趣。总体而言,其作品既具有东方情调,又富有现代意韵,带上了浓厚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