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秦何以“其亡也忽焉”
说到秦,因为其强,多谓之“强秦”。
强秦,确实也强。
若灭六国,大一统,废封国,立郡县;
若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
若筑长城,击匈奴,修驰道,开灵渠。
林林总总,都是其强力、强势之见证。

万里长城
几十年,秦完成了从平庸到伟大的过程,而成为强秦。
千古一朝,盖从兹始!
千古一帝,无可逾越!
许多人会生出这样的感慨:其兴也勃焉!
大诗人李白也不禁为之高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强秦,其实也弱。
一则君之暗。
嬴政,忒强。然为偏执所害:强于武功,弱于文治。强于太强,一味用强而异化为强暴,则过犹不及而为弱,则强弩之末其力乏矣。
二世,忒孬。无力于谋天下,有心于谋老子,谋弟兄,心术不正如是,岂可修齐治平。
子婴,忒弱。寡人孤王,失辅弼于左右,势必不可以支。
三君如是,千秋也难。
一则辅之阙。
忠臣之不敢谏,智士之不敢谋。“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贾谊《过秦论》)
奸邪无良,胡作非为。若赵高、李斯之徒,祸乱于朝廷,动摇于根基,一如乌云蔽日,天岂不晦哉!凡奸伪当道,上下相遁,则必黑恶肆之,良善苦之。

大泽乡起义
一则民之怨。
古语云,牧民之道,在于安民。秦之为治,逆向以行,取刚弃柔,与民以强——酷罚、非刑、苦役、苛捐者比比皆是。民之所应者,于不堪之境亦馈之以强——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所谓危民易与为非,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矣。所谓载舟之水亦可覆舟,是矣。
横扫六合的强秦,从一统天下到亡国,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十二年,完成了从盛极到衰亡的全过程。千古一朝,亡之于己!千古一帝,不亦悲哉!
许多人会生出这样的感慨:其亡也忽焉!
政论家贾谊给出了这样的解析: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秦,强秦,其上升时何其生机勃勃!其衰亡时则一如过山车!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创业不易,守成尤难。

古 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