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释道重心迥异之分别 儒家之“使然”
儒、释、道,可谓之三家。三家学说,都是大学问,两千多年来,其经典及其关于经典解读的书籍,怕已是汗牛充栋了。穷其一生,深入研究,这是学者、禅师、天师们的差事。作为常人,觉悟一些通俗道理,明白一些取舍行止,也就够了。
儒、释、道三家,各立义理,然其不同似乎只是一字之别。在世界、社会和人生面前,以立场、观点、方法相比较,三家之重心迥异:儒家重担承,乃为使然;释家重解脱,乃为释然;道家重道理,乃为自然。
儒家之重心,在于担承,是在使然上做文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所以创立他的学说,其指向,就是要“使”社会由乱而治,由秩而序,由野而文,从而达于理想愿景。到了汉武帝,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教失去独立品格,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统治工具。正是基于此,维系了大一统中国从政治到思想的统一。到了宋代,对儒学再解读的程朱理学,突出地强化了维护统治利益的“理”和秩序,继续维系了一统,但同时也必然多了禁锢和束缚。至若人的层面,礼义廉耻、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云云,则都是总指向体系的逻辑衍伸。
历史发展到今天,儒学被重新提倡,很有意义。但是,儒学作为思想和文化,一直存在着一个基本教义的本原阐释课题。譬如关于“仁”的教条,关于“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教条,两千多年来的解读还远没有到位,当然就更谈不上彻底于实践了。此外,也还有一个扬弃问题,譬如关于三纲五常之类的一些教条等等。
使然也好,担承也好,就是入世,而且是积极入世,改造世界,这是儒家与释家、与道家出发原点的不同,这也是儒学积极的方面,主导的方面。但是,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或是原点、前提的偏移,也必然存在着一些谬误、扭曲或盲区。以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来看待,似乎存在着可以讨论的的很大空间,还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新课题。
只是触及,到这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