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锦衣香
锦衣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9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文四要——四声、阴阳、平仄、清浊(转)

(2010-10-31 14:35:08)
标签:

文化

昆曲

曲学

音韵

知识

为文四要——四声、阴阳、平仄、清浊

【四声】

音韵学名词。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四声”之名始于齐、梁。沈约、周顒等人 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声调名,总称为“四声”,并沿用至今。古四声的调值已不可考,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从古代四声演变 而来的。各地方言,四声相同,调值却未必相同。古代韵文都注意字音的平仄调节使之谐协动听,高低错落有致,称为调平仄。平仄,即韵书所谓四声。平声声尚含 蓄谓之平;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故均谓之仄。制曲者须知,北音无入声字,《中原》将入声字转派在平、上、去三声,各有所 属,不得假借;南曲则不然,入声自有正音,又施于平、上、去三声,无所不可。作曲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宜上去不得用 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上上去去不得叠用,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但因字格规定的特例除外。压韵有宜平亦可用仄者,有宜仄亦可用平者,宜 平不得已而以上声代之者,然不宜多用入声代平、上、去字。曲之四声有不可易者,亦有可变化而用之者,但曲之句末最为重要,宜遵谱式,不可轻易。

【阴阳】

音韵学名词。阴调与阳调的合称。阴调是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调亦然。古代四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后来分成 阴阳两类。清声母的字为音调,浊声母的字为阳调。在戏曲韵书中,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将平声分为阴阳;明范善溱《中州全韵》始分阴去、阳去,后人又分阴 上、阳上,且于入声之作平、上、去者,均以阴阳分之。制谱、唱曲须就其字面四声阴阳而定,大抵阴声宜先高后低,阳声宜先后高,惟揭调处南北有别。四声之 中,读时以上声为最高,唱时以上声为最低,阴上尤宜遏抑,唱时又须向上一挑;去声之阴声宜断,平声宜和。所难者上、去二声,上声之阳类乎去声,而去声之阴 类乎上声。元卓从之《中原音韵类编》,每韵有阴有阳,又有阴阳通用之三类韵,则更难分辨。故填词者必须辨别四声阴阳,使所作曲词便于歌唱。

【平仄】

汉语德声调,平指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清黄周星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辩阴阳。”古之论曲者曰: “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北曲惟平声别阴阳,南曲四声皆有阴阳之别。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故填词须讲究字音、字声参差相错,有一定搭配 之法。尤以二仄字为难,大略阴字宜搭上声,而阳字宜搭去声,因去声之阴类乎上声,而上声之阳类乎去声,故阴搭上,阳搭去,调谐声协。如元高则成《琵琶 记》[念奴娇序]“长空万里”换头,“孤影”、“光莹”、“愁听”,“孤”字以阴搭上,“愁”字以阳搭去,唱来俱妙。独“光”字唱来似“狂”,则以阴搭去 之故,若易“光”为阳字,或易“莹”为上声,则又协矣。因此填词者须精于别阴阳、调平仄。

【清浊】

音韵学名词。清音与浊音的合称。曲家之所谓阴声,即等韵家之所谓清音;曲家之所谓阳声,即等韵家之所谓浊音。“难呼语 句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清则轻扬,浊则沉郁。清音纯由气流受阻构成,不振动声带,不带音乐。又分纯清、次清:纯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 擦音,如帮、端、见、非、心、审、精、照等母;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如滂、透、溪、清、穿、等母。浊音发音时除气流受阻外,同时振动声带而发 出乐音,又分纯浊、次浊:纯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并、定、群、邪、禅、从、床等母;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泥、疑、来、喻等 母。古代自《切韵指掌》、《切韵指南》、《四声等子》于“三十六字母”已标清、浊,明陈献可《转音经纬》尤明白易晓。今人可以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转列 的《转音经纬》一辩“三十六字母” 的清浊

燕归梁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