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作文起步——方法的指导是关键

(2010-10-30 01:01: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后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确实是这样的。

      特别是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作文起步好像被很多同行都认为“难”。为了缓解这个坡度,我做了一点点的尝试:

      一、走在前面,做好铺垫

      一年级学习拼音,认识了音节词。我就鼓励学生每一天都要写三、四个音节词。不会写的家长就报听写音节词。特别强调这样一些音节词必须要来自生活。慢慢地,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我就开始引导学生每一天用拼音写一句话。几乎每一段时间,我就会训练一个句式。如“……好像……”、“……是……”、“有……有……”,还经常告诉他们一句话写完了要有句号。甚至连拟人句比喻句的写法也告诉了他们,并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二年级了,我开始引导他们写一句较长的话,也就是中间有逗号作为停顿的句子。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专门让他们在一句话中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心情。”还强调,在时间的后面要有逗号。如:有的孩子写“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再后来,我就提高了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写上“心情。”,也就是句子变多了。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心情。’”孩子们会写——今天,我们和方老师一起唱了一支新歌。我们大家的心情都非常高兴。在二年级下学期,我就开始引导他们学会将事情写清楚。这样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一句话变成几句话,形成了自然段。

     为了让他们对自然段有新的认识,我鼓励他们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作为第一自然段。然后比较详细地讲清楚事情的过程就是第二自然段。将“心情”放在了最后,形成了第三自然段。

     三段式好像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固定思维。为了打破这样的思维格局。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认识了景色描写,还告诉了他们写景的时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一般写景放在文章的开头第一自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几乎全班52名学生都掌握了这个方法。

     二、作文起步,方法是关键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正规的作文的起步训练。因为有了前期的铺垫,他们写一篇作文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想到了他们起点比较早,进入角色也会快一点。因此,就将一二年级称呼的“写话”改成了“写作”或者“习作”。也就是写作文。

      开始,我还是从孩子们的眼睛中看到了“怕”和“胆怯”。

      于是,我决定以单元作文为目标,以课文为例子,先教会他们习作的方法,再引导孩子们慢慢地进行作文的训练,即使他们有了前期的写话作为铺垫,但是我仍决定放慢脚步,慢慢地将习作的方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第一个单元的作文主题是——暑假里的事情。当然,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既可以写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写难过的事情……但是,我还是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快乐一点。于是,就决定想让他们写“暑假里快乐的一件事情”,并告诉他们,规定了习作题目的作文就叫“命题作文”。

     他们没有想到,我并没有让他们回家写作文,而是告诉他们回家和家长一起回忆暑假里快乐的事情是什么?特别要将自己的快乐经历说清楚。同时,我也将这个信息通过短信告诉了家长。回到学校,我利用课堂以及班会让他们大声地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暑假里快乐的事情。在他们兴致很高的情形下,我就鼓励他们自己将说写出来。

    好像有了“说”这个环节,好像对许多学生来说,写一篇作文不是问题。

    第二单元是“我喜欢……”板书题目,我问“你们喜欢什么?自己用完整的话把我的问题回答完整。”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整理了“有喜欢一个人,有喜欢某一件事,有喜欢某个东西。”于是,我又引导他们可以喜欢一个地方,可以喜欢某一个五官……我的引导让他们的思路茅塞顿开。笑容马上堆在了脸上。明显感觉他们的眼神在说——可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通过比较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作文题目,我让他们明白了这个单元的作文题目是半命题作文。习作的时候最先要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

       因为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为了不让学生举棋不定,我同意了一个作文类别——我喜欢的一个人。这个人由自己来做决定,同时,我也决定在这个单元教会学生习作的核心——构思。

      也是在这个单元,我教会了学生围绕“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开始他们有一点犹豫,我就鼓励每一个学生起来说,开始允许他们借用别人的语言,和别人说一样的,后来,我就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真的就是那么一会的功夫,他们脱口而出——我喜欢的人有很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是,今天我却喜欢上了《红马的故事》里的美术老师。

     真的是很感动。

     接下来,我就开始告诉他们,构思——就是用最简单的话罗列出自己作文重要写出来的内容。

     问:你喜欢这个人的什么呢?

      生:眼睛、鼻子、嘴巴……

    从他们的发言中,我告诉了他们这就是人物的外貌,但是是不是要将他的外貌全部都写出来呢?他们居然都知道,“不是的,只要写出他的特点来就行了。”有时候,真的是,不能不为他们感动。

      问:还为什么喜欢呢?

      生:他帮助了我,他成绩很好,他很会讲笑话……

         他们自有他们的理由,我再一次告诉他们,那也就是说,偶我们要通过一件事情来说出他的优点。

        问:生活中有了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洋河他相处呢?

         生:做朋友,很喜欢总是和他在一起 ,有好的东西要和他分享……

         这个时候,他们比我更豁达,哪怕是平时两个人有矛盾,但是同学的优点他们都看得出,哪怕是妈妈的责备再严厉,他们也能够看出关怀……

     看着和他们一起整理出来的构思,我告诉他们将构思写在习作的开头,围绕构思,将每一个内容详细地写出来。引导他们写了我喜欢的一个人,后来,看到他们在美术课上高兴地捏泥巴,我又鼓励他们根据构思来写“我喜欢捏橡皮泥”,再后来,“我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作文也很快就诞生了。

       第三单元刚刚开始上,学居然召开了运动会。于是,我心里暗喜,决定将第五单元的作文——我们的运动会提前进行讲解。只是这个目标放在了我心里。

     在这个单元的作文,我决定引导他们训练——全景描写和特景描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点与面的描写方式。第一天,我让他们将自己放眼望去所看到的说出来,并且比,谁能够说得运动会更“热闹”,谁就是优胜者。并且告诉他们,明天你们要将眼睛关注某一个运动员看,比一比,谁能够将比赛的场景说得更“激烈”,谁就是优胜者。

     有了目标,有一些学生还真的是很认真地观察。还会说:“拼命”,“像离铉的箭一样”等生动的语句。

     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我去过的地方。

      今天的孩子很是幸福。每一年的假期,他们不知道要去多少好地方。但是关键的是,去了,不一定会写得好。这个就需要我们老师来指导。

     《大地巨人》《大自然的声音》都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以这两篇文章为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将自己看到的地方美丽景色要写出来。而第四单元里有《卢沟桥的狮子》《罗马速写》这样的两篇文章。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将这样的两篇文章的目标定格在引导他们认识——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很感人。他们都能够听懂我授课的意思。特别是在这两篇课文中,我教会了他们一个本事——围绕中心写一段话。并且,我尝试着将这个“围绕中写一段话”当做每一天的家庭作业来写。并特意强调——老想看看到底学会本事没有,这个作业不要家长掺和。很多的孩子兴致很高,欣然接受我提出的要求。

       不用花钱  ,我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就随着他们领略了漓江的绿、清澈见底;长城的雄伟;海南的迤逦风光;香港迪斯尼乐园的趣味……

      三、尽善尽美,是传说

      我的生活习惯比较松散,但是我的教学还是比较严谨的。因此也会时常为不是尽善尽美的结果抱怨、憋屈、心烦、郁闷、纠结……

       我一直都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延伸和补充,但是很多的家长却没有这样,他们认为——孩子放在了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就交给了学校。自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如:需要孩子回家和家长说说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和在那个地方的活动,家长置之不理,短信发了又发,依然涛声依旧,孩子在没有素材的情形下,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写出来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来肯定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无奈的情况下,我只好降低对这样孩子的要求。

      如:布置回家“围绕中心写一段话”,有的家长总喜欢干涉,好像孩子还没有将家长心中的话写出来。不是指责,就是要孩子再写。好的兴致全被毁掉。他们须不知,自己的意愿满足了,但是孩子对习作就多了一份抵触。他们也不知道,今天的孩子的语句可能是幼稚,谁有能够说,他们明天的语句依然会如此呢?再说,老师的训练又不是一次,为什么那么在乎那一次的不成功呢?循循善诱或者说多一份宽容,或许他们自己的体验会越来越精彩。

     甚至有一些家长还质疑——怎么写景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句啊?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那么急呢?慢慢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课外阅读量的增加,语感会越来越丰富的。

       ……

           时常我也发现不好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我的教学,对于不能够接受老师意见的孩子和家长,我在无奈地的时候,采取的总是放弃,虽然自己心里想自己要尽力去帮助他们,但是有时候真的很难放下心中那一份纠结。

         班级中的有一些孩子真的是有一双精灵般的耳朵,老师讲的点滴知识他都可以聆听到,但是有的孩子却需要我反复地讲,特别是有时候还要板起脸来才能够认真听一听,在这样强压下听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内心存留的时间是短暂,因此,也总是会出现遗忘。

           ……

     我认为学校教育是孩子们接受知识教育,行为熏陶的一个载体,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的关注相互联系,才能够为我们的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同等的阳光,那样他们都会很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