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旅游历史图片收藏 |
分类: 自家游记 |
无数次的经过他,也是无数次对视过他,但是却不曾驻足而安静的看看他,欣赏他!虽然他不似其他牌坊体积硕大、装饰精美,朴质的他却丝毫不失应有的端庄与大气!这就是属于府县并列、庙学合一的天津文庙建筑群的过街牌坊!
深冬的今天,我安静的认真了解他一下:
建设初期天津文庙内外的牌楼,共有七座。目前只留下这两座过街牌楼,牌坊坐落在文庙南侧宫墙外的东门里大街东口。
这两座过街牌楼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前后,为二柱三楼式,两根木柱的上方,以龙门枋和小额枋连贯,枋间正中立匾额,两侧置透雕花板。柱头上穿置九踩斗拱,各承边楼一个。龙门枋上立高拱柱四根,柱顶各置斗拱一攒,承正楼一个。三个檐楼均为四阿庑殿顶,正脊成镂空银锭琉璃样式。檐牙参差,巍峨壮观。东侧牌楼额题“德配天地”,西侧牌楼额题“道冠古今”,皆由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华世奎书写,标志文庙坐落的地方是津城的文化教育中心。由于天津文庙原来没有正门,所以文庙的过街牌楼还有一种类似于“下马碑”的特殊提示作用。
1933年10月,天津市工务局局长陶景潜以妨碍交通、影响市容为名,下令拆除全市所有道路上的过街牌楼,共计19处,主要集中在南市地区和老城厢内外,其中也包括文庙的过街牌楼。天津市民闻讯后,纷纷向当局反映,要求保留文庙前的过街牌楼,“以重圣迹而存国粹”。在民众和舆论的压力下,市政府不得不将文庙牌楼从拆除名单中撤下。市政府在给市工务局的批示中说:“唯文庙祀典,曾经内政部保留有案。圣迹古刻,似宜予以酌存,以重国粹。文庙前‘德配天地’牌坊,雕刻玲珑,建筑古雅,木材亦甚坚固,非今艺匠所成。1934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上午,天津各界举行隆重的祀孔大典,为此全市放假一天,文庙殿堂装饰一新,“‘德配天地’牌坊亦重绘颜色,鲜丽夺目”。至此,文庙过街牌楼不仅躲过一劫,没有被拆除,而且还得到了修饰。
普及知识:
牌楼严格上说应该归为牌坊建筑类,牌坊顶部建有楼状屋顶的成为牌楼。牌坊是纪念性的建筑,牌楼主要由基础,柱,依柱石,梁,枋,顶,楼等部分组成。牌坊的形式上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也有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三开间及以上的牌坊顶部会和其间数相同,牌坊柱子之间架有横梁相连,梁上承载一道三层石板,也就是雕刻有建枋目的的文字单位枋,枋上建有楼,有些楼边还有特别明显的顶盖。牌楼的檐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和悬山顶结构。处在牌楼之上的正中间上部的檐顶称为明楼(正楼,主楼),其旁边的称为次楼,最外的楼称为稍间楼,两楼之间的楼为夹楼。牌坊横梁的跨度大,负重大,容易断裂,为此在梁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安置有雀替。牌坊多高十几米,而柱子又处在一条直线上,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
牌坊主要有建在有纪念意义场所的标志枋,有显示某人业绩,官位,科举建的功名枋,有表彰某人德行的道德枋,有纪念忠臣孝子烈女的节烈枋。从样式上又分为门式枋,木牌枋,石牌坊,琉璃牌坊,冲天牌坊(牌坊的柱头高于横枋或楼顶)火焰枋,许国石坊,棠樾枋群,徽州牌坊等。
文庙前的两座过街牌坊
过街牌坊为二柱三楼式
牌坊柱和依柱石
木柱的上方,以龙门枋和小额枋连贯
牌坊上部中间为透雕花板
雕花板下是津门书法大家华世奎书写的牌匾
牌坊正楼一个,两个边楼楼均为四阿庑殿顶
牌坊的正脊与脊兽
牌坊的垂脊兽
牌坊的角拱为极具清营造风格的九踩斗拱
光绪时期的文庙建筑绘图,下方建筑便是过街牌坊
从照片行人留有辫子分析,照片应是清末时期的牌坊照片,也是最早牌坊的照片
根据右侧的房屋建筑分析,与上图应该是同期拍摄的
此照片牌坊周边的破旧房屋拆除了,街道宽阔,商铺繁华,应该拍摄于民国早期
民国时期发行的文庙明信片
民国时期绘制的牌坊的油画
70年代的牌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