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靠近希丁克,愈靠近忧伤
黑色X分钟原来并不是中国足球的专利,济科应该为自己的保守感到后悔,他应该明白当他面对一个叫希丁克的人物时,比赛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算结束。
亚洲德比,与其说是东瀛武士和澳大利亚袋鼠的较量,不如说是两大名帅济科和希丁克的较量。因为从两支队伍的人员构成来看,都是几名在顶级联赛留学的核心带领一帮国内精英,双方的实力可以说半斤八两的。日本唯一占优的是他们这几年在国际赛场挣来的风头。
但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们,拥有希丁克比拥有风头更可怕。白贝利显然稍逊风骚,这不是马后炮。应该说,这两位都是享誉世界足坛的名帅,但是作为教练的济科更多还是依仗他做球员的影响和名头,他作为一个教练的历史远比他做为球员的历史要苍白的多。但希帅正相反,从1988年率领埃因霍温夺取欧洲冠军杯到现在,他在不同俱乐部和国家队获取的荣誉和光芒根本是济科所不能及。
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很少有一名教练会成为球队的决定因素,但希丁克就是这样一种因素。连济科自己在赛前都说:“澳大利亚的主帅希丁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知道如何教会队员赢得这一层次的比赛。”
只不过,济科没想到希氏因素是如此的具有决定性。中村俊辅似传似射的破门被济科当成了捡来的元宝,而他竟然不想再去挖掘财富,而是去守住这份意外之财,对于踢球时不知道保守为何物、视流畅进攻为生命的白贝利,这太不可思议了。
济科在赛前说他的球员最大的缺陷是东方文化观念导致的想赢怕输,结果在这场比赛里他被自己的球员同化了,下半场日本队就开始全线退守,90分钟被他割裂成了两段,由此也把日本队攻守转换、配合流畅的特长拱手相让。这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希丁克的铁血打法。
希帅瞄准了济科的心理,令旗一挥,换上了他们预选赛的最佳射手卡希尔。被德国电视转播整场念叨的维杜卡只是希帅的程咬金,卡希尔才是他身后的秦叔宝。只可惜,济科也好,日本队的防守球员也好,都把防守的重心放在了名头更响的维杜卡和科威尔身上,而忽略了澳大利亚真正的致命因素。希丁克对卡希尔先抑后扬的使用妙到巅毫。在卡希尔的梅开二度完成逆转之后,另一名替补阿洛伊西的锦上添花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袋鼠凶猛,灌以希氏铁血的袋鼠更凶猛。1988年,希丁克率领荷兰杀进四强,2002年,希丁克率领韩国不可思议的杀入四强,那么2006年呢,他是否又会率领仅仅第2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澳大利亚人做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
不知道中国足协的那帮爷们看了这场比赛会有什么感想,他们会感到怨悔吗?2002后,希丁克曾经离我们那么近。反正对我来说,每看到一次希氏奇迹,甚至每看到一次属于他的胜利,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痛苦和忧伤漫上心头。(颜晓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