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晦《初至松阳》
标签:
文化历史诗词旧体诗教育 |
沈晦《初至松阳》
宋代沈晦(1084—1149),初名杰,字元用,号胥山。钱塘(今杭州)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北宋末,金国攻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八朝古都),沈晦与肃王赵枢(宋徽宗第五子,母不详)为人质于金国。北宋末大臣张邦昌(1081—1127)在金兵围开封时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也作为人质被扣押在金国,金国请求北宋割地赔款以议和。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皇族470多人,及文武百官等15000多人北归,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
沈晦从金国还朝,任给事中(给事中:官名。四品官)。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在临安(今杭州市)立南宋王朝,沈晦为南宋集英殿修撰,知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今宁波市)。建炎三年(1129),沈晦知处州(今丽水市)。高宗莅临会稽(今绍兴市),沈晦移婺州(今金华市)。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救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陈昊,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照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市),移知建康府(今南京市)。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1090—1150)弹劾罢官。
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两浙西路安抚使[两浙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至道三年(997)置,包括14州2军: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今嘉兴市)、越州(今绍兴市)、明州(今宁波市)、台州(今临海市)、婺州(今金华市)、衢州、睦州(建德)、温州、处州(今丽水市)和江阴、顺安二军]。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沈晦在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1089—1151,两宋名将)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1085—1147,宋高宗时政治家、著名宰相、词人)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试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今江西省鹰潭市),提举太平兴国宫(今安徽省太平市)。《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沈晦因酷爱浙江省松阳县山水名胜,而徙居松阳。在松阳县有沈晦故宅遗址,其所居巷曰“袭魁坊”,俗称“状元坊”,有《宣和御制赐宴》诗,刻于县学(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
沈晦在任处州(今丽水市)知府时,对松阳县的山水非常推崇,其《初至松阳》诗云:“
羲之去会稽,便为会稽居。
与东土人氏,尽山水之娱。
我无逸俗韵,亦复居之俱。
朝弋林中禽,暮钓溪上鱼。
胜游穷山海,埋光混里闾。
聊为一日欢,不暇论所余。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
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况复父老贤,挽留使者车。
便应寻支许,投老青山隅。
在这首诗中,其“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句常被人引用(多为松阳县人),但引用者大多只知其大意是称赞“松阳县像个桃花源”,未知晓“四塞无他虞”是什么意思(常有人问我“四塞无他虞”是什么意思)。
“四塞无他虞”,将之直译,即:“四面有山关之固,可作天然屏障,没有可以让人忧虑的。虞:忧虑。”
绍兴十九年(1149),沈晦逝世,终年66岁。葬于松阳县西屏镇延庆寺塔后上方山。
(李丹,2015.4.23于一悟书斋,时年七十有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