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蒋家祠堂的前世今生(一)蒋则伟

标签:
博山蒋氏家乘世祖功夫不负有心人蒋可 |
博山蒋家祠堂位于博山桑园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
http://s8/middle/48212d0ega6add1db8c37&690
是在寇家岭开窑烧制瓷器起家的博山蒋氏三世祖蒋仲始建。《博山蒋氏家乘》(燕翼堂版)记载二世祖蒋萼,也就是蒋仲的父亲早年赴陶化店(今河南省偃师附近)学习制陶工艺,后在寇家岭开窑烧造,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远销京城。五世祖蒋友开始在大街修建宅院即后来的道台府。到六世祖蒋可瞻正值明末清初,在京城推销产品的他,意外的发现了,皇宫造办处倾倒的大量石青,随联系家人连夜由京城运回博山。后石青价溢飞扬,蒋可瞻开博山蒋氏300年富裕之先河,《博山蒋氏家乘》载后世子孙无不受其恩泽!发家后的蒋可瞻,立志教育子孙,并扩建蒋家祠堂,并以前寺后庙的格局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弘教寺。(如图1903年时弘教寺的图片)。
《博山蒋氏家乘》载从七世祖蒋荣芳开始就遍读经、史、子、集、博览群书,从工商业向读圣贤书转变,蒋荣芳读书的地方就是弘教寺后的西阜斋(相当于原博山人民广播电台原址)。《博山蒋氏家乘》载雍正十三年博山置县,八世祖蒋璞始向空虚县衙粮仓捐毂三百石,并倡议众人捐献。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四年九世祖蒋今长拔贡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即乾隆御前秘书),博山蒋氏开始进入官宦之家行列。
博山有个乾隆皇帝游博山,在西冶街看花灯与博山人嘻嘻的故事,所以西冶街又叫闹龙街。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在弘教寺、蒋家祠堂。《博山县志》记载入博大小官员皆入住蒋家,那么游博山的乾隆皇帝更是要入住自己的秘书和老师蒋今长家。蒋今长作为乾隆皇帝早期的秘书,不但自己身居高位,而且三个儿子蒋天钧,蒋天锦,蒋天珍都在京城为官,并家族联姻了焦桥山东首富袁紫兰、直隶总督袁守侗家族,斟灌湖北巡抚李封家族,长山刑部尚书李化熙家族,登州湖南道监察御史林钟岱家族等等。其中与袁家多代联姻甚为密切,而袁家与乾隆年间两位朝廷重臣刘墉、纪晓岚为莫逆之交。李封的墓志铭为纪晓岚所题,关系非同一般。而博山蒋家也是这个时期修建了弘教寺,不是为了迎接乾隆皇帝?还能会有什么目的!看看弘教寺的四根盘龙石柱吧!
http://s16/middle/48212d0ega6adcf81673f&690
此照片拍于1949年,系淄博专署公安功臣模范大会西寺大殿前合影,照片背景就是红教寺大殿,盘龙柱依稀可见,这是仅存的弘教寺大殿照片,盘龙石柱不是普通家族可以随意使用,这四根盘龙柱的精美程度不亚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吧。只可惜就在上个世纪的80年,弘教寺被彻底拆除,四根盘龙石柱被卖。
清道光年间,在京城为官的蒋天钧,蒋天http://hiphotos.baidu.com/%C9%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pic/item/abc8669deb346c3757fb9651.jpg珍两兄弟再次重修弘教寺、蒋家祠堂。越显原来的炉神庙破旧不堪,《博山县志》记载遂蒋氏兄弟置宅后一区捐地炉神庙,以重修炉神庙,后改为女娲宫,遂炉神庙也就成为弘教寺、蒋家祠堂建筑群的一部分。图示中就是重修后的炉神庙,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众人商议炉工棒赵尔萃的故事。赵尔萃,祖籍山东泰安人,字小鲁,别字傲徕山民,铁岭人襄平汉军正蓝旗人,光绪已丑(1889年)进士。官居三品候补道台。此人虽不出名,但是其家族成员却在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其兄长赵尔震同治甲戌科进士,擢工部二品衔,兄赵尔巽同治甲戌科进士
到第三天上,炉行听说赵到省巡抚衙门告"博山民变",巡抚周馥要派兵来博山。一时间博山人心惶惶,市面大乱,西冶街一带的商家摊贩纷纷关门收摊。又过了一天,有消息说济南发来的官兵已经过了明水。于是炉行各家不分贫富纷纷搬家。有的搬到城里亲友家暂住,有点搬到西山乡下。一天一夜的功夫,西冶街炉户几乎迁徙一空。
腊月十三日,青州知府冯汝骙带着大队兵丁星夜赶到博山。当其行抵淄川时,正遇济南派来的官兵,冯乃说服带兵的军官吴大舌头,劝其暂缓进兵,容其查明真相再定行止。冯抵博后,在后地蒋氏宅内安置了行馆。因蒋氏曾捐宅基供扩展炉神庙,有德于炉行,故冯选此处驻0。遂将县衙门外的鼓梆之类移至行馆,以示百姓可以在此鸣冤。接着发布安民告示,敦促逃亡炉户悉速归来,既往不咎。直到腊月二十三日,逃出的炉户才陆续返回。
在省城,赵尔萃叮住不放。周巡抚乃令博山炉行推荐四人作为被告去省城与赵顶案。于是炉行公众再次集会炉神庙。当场既有炉工王德华、逯振迎、李希昌、李梦子四人挺身而出。大家感动,纷纷解囊,给四人每人八百吊钱作安家度用,另一部分作为盘缠和打点之用。后来,王德华病死狱中,其他三人经三年多的涉讼才结案回到博山。
殴赵事件已过去九十多年了,但至今在博山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赵尔萃--打材,孙良宇--骂材"。
照片中就是80年代弘教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