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封杀”湖南卫视始末:高额落地费成主因

(2008-01-25 19:17:23)
标签:

娱乐

分类: 迪迪记录
    宁波本地湖南卫视突然消失一事迄今依然没有结果,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双方还在谈,没谈拢,价格是主导,一个是已经没有在谈,双方互相失去耐性
    无论那种原因,宁波本地喜欢收看湖南卫视的观众是最大的受害者,记住,我说的是喜欢看湖南卫视的,不包括那些没事就瞎嚷嚷的SB,再次给你重申一遍,湖南卫视好不好看是一回事,没有由头掐播电视是另外一回事,不告诉大家原因,让老百姓胡乱猜测是另另外外一回事,高额落地费的问题和市场机制是否应该完善是此事最大的一回事
    我可以自信一把,因为没有那个时候我的愤怒一吼,奋笔一书(当然也有我一帮博友的支援和新浪编辑的跟进),估计这事就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小事,除了宁波本地某些观众在论坛闹一闹,也就这么结束了,结果估计和现在一样没有结果,但绝对不会引起部分媒体和部分记者的深层次关注,更不会引来对落地费的讨论,据我所知,上一拨对落地费一事的讨论是05年,但不过也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这次,事情闹大,至少,有更多人开始关注此事,包括观众,包括专家,包括媒体,这事能够到这一步,我觉得已经可以让人欣慰一把了。
 
    1月11日,湖南卫视消失,喜欢湖南卫视的宁波朋友发帖,爆吧,随后,帖子被删,宁波数字电视的热线只有一个回复“合约到期”,具体原因,不知,我发博客《湖南卫视,求求你回到宁波来》和《湖南卫视消失宁波内部成因分析》,揭开序幕,随后,我邀请十几个新浪经常写娱乐博客的朋友一起写,一下子,新浪就多了很多这样的博客文章,文章中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不管怎么样,吸引了部分眼球。
    1月14日,新浪做了专题,《新快报》作为第一家平面媒体,报道了此事,虽然没有采访我,但报道中援引了我的一些博客文字,把事情从头到尾叙述了一番,不过把事件描述了一遍,但还没有深入,事情依旧停留在湖南卫视消失,宁波人民气愤,有可能是宁波地方保护的原因等。
    不过,《新快报》的这篇报道一下子被大多数知名门户转载,新浪、腾讯、网易、TOM、搜狐、新华网、人民网等,事情被全国人民知道了,此时,我也遇到了一些压力,倒不是宁波当地的广电部分利用其权利对我施压,而是宁波的某些人认为我是在糟蹋宁波形象,还有一方面是一帮对湖南卫视及其仇恨的人对我的质疑,对于前面这帮宁波朋友,我想说,很多时候,如果媒体不为我们说活,我们只能自己说,就算捅出去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家里解决不了,对于那些讨厌湖南卫视的来骂我的,我只能说,这帮人逻辑不清,思维混乱,根本没把事情搞清楚。
 
    事情继续发展着,1月14日下午,湖南卫视回应,大概意思是,和宁波关系良好,落地事宜还在洽谈,陶主任说没有接受过采访,这个回应给了宁波广电一个台阶,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但宁波广电在1月15日接受《东方早报》的时候的回应显得无耻且幼稚,他们说,网友的闹是有人想炒作,而至于湖南卫视消失的事是因为湖南方面撤出,是湖南方面提出的终止合作,宁波方面一直在谈,却闭口不谈撤出的原因,把自己归为好人,原因在对方。
    这样的一个有明显漏洞的回应被搜狐一个“名博”当作攻击我的依据,他可以相信宁波广电的回应,却不相信湖南的回应,不相信那么多热衷湖南卫视的人的反应,对此,我很无奈。
    但,就这样的两个回应其实是很明显找出一些可以鼓捣的事的,既然双方都说自己没问题,那谁有问题,既然都说还在谈,那到底在谈什么,为什么还没谈拢?
 
    这个疑问持续了一段时间,期间也有记者来采访我,有的甚至想利用里面的矛盾添油加醋、添柴加火,就怕事情闹不大,无良媒体很多。
    期间,也有专家出来说话,有谈落地问题的,有谈这个事件的,有谈地方保护的,有谈封杀是权利滥用问题的,但还是,没有指出关键。
 
    这个疑问最终被《中国新闻周刊》解决,几天前,一个叫做杨龙的记者采访我,随后就发表了专题文章,在358期《中国新闻周刊》,里有好几篇文章,一方面继续简单地阐述了事情的经过,一方面就提出了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最后的关键就是高额的落地费
    《中国新闻周刊》提出,这就是潜规则,卫视到地方去要付给地方钱,就是说,湖南卫视到一个地方要让人家看到,就要付当地广电钱,去广州给广州钱,去杭州给杭州钱,去宁波给宁波钱,全国各地加起来,他们一年估计得付上亿的落地费,赚的再多也心疼,不知湖南卫视,哪个卫视都一样,而当地广电在尝到甜头之后,就此一发不可收拾,谁给钱多,就让谁落地,行业现在就是这样。
    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国家部分来规范此类收费,也就是说,看你这个电视台红,落地的愿望迫切,钱就要的多,不给没关系,不让你落地,这次,湖南卫视和宁波的问题就是这个价格没有谈拢,反正是比去年要价高了,谈不拢就落不了地。
 
    《中国新闻周刊》在如此分析之后,应该就使事情明朗化了,全国各地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规范,这样的事情还会出现,观众还是没有选择权,地方还是可以借此大捞,各个上星卫视每年还得为此奔波进行落地,而其中的关系落地,人情落地也存在着,内幕交易显然存在。
 
    所以,我觉得我这个事,现在把他挑出来,一开始是出于私心,私心就是想看到湖南卫视但如果有了进一步的意义,比如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落地这回事,比如可以让落地这个事更加科学或者像国外那样取消,比如可以让这个行业更加规范,比如可以让百姓真的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看那个频道就付给相应的钱,而不是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如果有这些,那就显得更加欣慰了。
    谨以此文纪念始于2008年1月11日,湖南卫视消失宁波到现在,整个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而我不过是里面的一个小人物而已,但愿哪天真的可以把这些如果变成现实!

宁波“封杀”湖南卫视始末:高额落地费成主因

    附:《中国新闻周刊》一篇文章

    《宁波“封杀”湖南卫视始末:高额落地费成主因》

  湖南卫视再遭潜规则,节目信号被宁波广电掐断,被掐的表面理由是,合约到期。而实质却是日益高涨却无人监管的落地费。落地费,该收?还是不收?

  ★ 实习记者/杨龙

  1月11日晚上,宁波人周迪下班回家打开电视,发现平常最喜欢看的湖南卫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广西卫视。他觉得很奇怪,“这么火的频道怎么会没了”?周妈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还问他是不是没有交收视费。

  这一天,湖南卫视在宁波有线的众多卫视频道中消失了。

  湖南卫视遭“封杀”?

  周迪登陆互联网,发现此时宁波两大本地论坛:天一论坛和东方热线,以及百度贴吧的“宁波吧”“湖南卫视吧”都已经炸开了锅,有关“湖南卫视被封杀”的帖子满天飞。网友纷纷声讨宁波广电“不厚道”的做法,指责宁波广电岂能对湖南卫视“想掐就掐”。 周迪打电话给宁波广电的客服,得到的答复是,宁波方面与湖南卫视的落地合约到期。

  原来,宁波广电集团10日发出通知,表示与湖南卫视的合约到期,暂未续签,要求暂停其信号传送。接到通知后,宁波市数字电视有线公司把原湖南卫视播放频段的信号调拨给了广西卫视。

  11日晚8时左右,宁波下属的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等陆续恢复了湖南卫视的正常播放,但主城区一直没有恢复。

  愤怒的周迪当晚发表了以《湖南卫视,求求你回到宁波来!》为题的博文。除了银行职员的现实身份之外,25岁的周迪还是新浪的知名娱乐博客写手,“迪迪的八卦江湖”在新浪上的点击率超过了1200万。

  在“超女”“快男”中声名鹊起的“舞美师”博客也收到了周迪的消息,他马上在12日凌晨发布了《对湖南卫视覆盖办陶主任的专访》,呼吁“只有舆论才能救宁波的湖南卫视”。并列举广州有线掐掉湖南卫视节目信号,最终却不得不在舆论攻势下恢复其播出的例子。

  这篇文章引起了周迪的共鸣,他决心行动起来。“宁波媒体集体沉默,我们只能依靠网络,而从我个人而言,只有我的博客和我的博友。”周迪在博客上起草了一份请求信,请求他的朋友们在博客上声援自己。

  同为知名娱乐博客的博友们很讲义气,两天之内,多位名博纷纷撰文声援,引发大面积关注。新浪网马上在新闻首页就此做了专题,平面媒体也闻风跟进。

  由此,一个地方事件上升到全国平台并迅速扩散,随即引发湖南卫视与宁波广电的口水战。

  宁波广电集团产业发展部主任赵扬在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明明是湖南卫视提出终止合作,却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不对,显然有人在故意炒作。我可以明确:网上流传的‘坐地起价’明显与事实不符。”

  湖南卫视也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声明:“湖南电视台覆盖办公室主任陶明娟以及台内其他相关主管领导,至今为止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对此事的采访”,“目前宁波所辖大部分区县依然能收看到湖南卫视”,“关于湖南卫视在宁波市有线电视网络落地的工作,双方仍在接洽和商讨之中”。

  两天后,宁波的各区县相继恢复了湖南卫视的播出,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宁波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老三区依旧没有湖南卫视的信号。

  湖南卫视在宁波已经是两进两出了。事实上,这也不是第一个因“落地费”问题将外省卫视掐掉的地方,类似的情形在大连、成都、珠海等地都发生过。

  据记者调查,宁波的落地费近两三年一直是高位运行,在湖南卫视暂停播出之前,已有其他卫视也相继退出了宁波市场。

  湖南卫视覆盖办主任陶明娟就此事表示:“我们希望与有线网络公司的合作也具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如果落地费太高了,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这将成为台网双方长期稳定合作、共同发展的障碍。”

  上天容易落地难

  “落地费”谈不拢,是此次湖南卫视被掐的关键因素。

  现在全国31个省会中心城市中,落地费在200万~300万之间的城市有一大批。一个省级卫视如果要覆盖全国,光这一批省会中心城市,都需要6000万~7000多万,加上几个计划单列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级城市,2007年,已经有两三个地方卫视台的落地费上冲9000万。这种现状给省级卫视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各卫视都有不堪重负之感。

  “宁波市的落地费持续高位运行,我们已经坚持了两年了”, 陶明娟说,“这次合约结束之前,双方也曾沟通过两三个月,但一直没有谈妥,只好暂时下线。”

  基于我国现有法令,居民家中直接通过卫星接收电视信号还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各卫星频道要想让观众看得到,其信号除了要“上天”之外,还要“落地”,即由当地广电部门统一接收后,再通过本地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送到居民家中。

  各地收取“落地费”的历史并不长,在早期,各地卫视都是免费落地。当时各有线电视网急于扩大用户数量,却普遍存在节目不足的现象,数量不多的上星节目恰好可以满足有线网的需求。各卫视频道与有线网形成了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融洽关系。

  由于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带宽有限,早期的有线网一般只能传输30~50个频道,随着上星频道数量的增加,带宽越来越显得僧多粥少。安徽卫视率先采取付费的方式来实现在地方有线网的落地,在当时被评价为“带了一个坏头儿”,但主动付费落地的游戏规则从此形成。

 

  根据克顿顾问公司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省级卫视每年的覆盖预算几乎都在以翻番的速度递增。一些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的落地价格甚至上涨了10倍。曾经只需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就可以落地的城市,在一年间就蹿到二三百万元。业内人士估算,在2006年,一个省级卫视要保证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有效覆盖,每年必须付出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成本支出,2007年则达到近一亿元。而全年广告经营收入超过两亿元的卫视频道还不超过10家。

  上海东方卫视的状况是个特例。背靠过百亿元的本地广告市场,东方卫视的态度显得很潇洒。只要是索要高价落地费的地方,东方卫视就放弃落地。其覆盖办主任赵建福说,“广告费挣回来都不容易,莫名其妙都扔在落地上,节目制作经费没有了,那就没办法发展了。”

  但是面对有限的本省广告市场,绝大多数地方卫视很难潇洒得起来,他们必须靠扩大落地范围来提高收视份额,才能在激烈的广告竞争中多分得一杯羹。

  在许多卫视频道,落地费用现已发展为频道运营中仅次于电视剧购买的第二大开支,逼迫一些频道压缩节目制作以及购买的费用,从而导致节目质量难以提高,甚至有些卫视在赔本赚吆喝。

  某大城市的有线网开出的价格是:当地落地费为落地卫视经营额的1%。如果按此推算,仅省会、直辖市落地费就要占卫视经营额的30%左右,如果再加上非省会城市、县级市,恐怕全部经营额都不够付落地费的。

  地方卫视一度寄希望于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经过改造后,部分城市的有线网已经升级到49芯光纤传输网络,其中一芯的容量就可以传好几套节目,所以就算现有的节目全部传完,也还有40多芯都是空着的,带宽不再是稀缺资源,落地费就可以下降或取消。

  湖南台也曾怀有这种希望,“但结果我们很失望,数字化改造完成的地方,频道的资源大大扩充了,落地价格却没有变,甚至有的地方还上涨。”

  落地潜规则

  “落地费”到底是一笔什么钱?

  事实上,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对此并无规定,它的收取和使用也没有严格的规范与监管。而在国外,根本没有“落地费”一说。

  目前,落地费的支付是按一种潜规则的方式运行。陶明娟说:“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真正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的建立,来自政府和行业的管理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有线网是由当地广电独家垄断,网络公司容易凭借手中握有的稀缺资源,向各地卫视频道要价,卫视永远不知道应该掏多少钱才能落地入网;而网络公司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针对不同卫视开出不同价码。

  多家卫视的覆盖办负责人都曾呼吁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来改变目前落地费无标准、落地无规则的局面。

  中国传媒大学陈鹏博士说,全国各地的有线网处于诸侯割据状态,有上千个不同的主体。因此,地方卫视面临不是一个全国统一市场,而是上千个区域的割据市场。这更加剧了各地卫视的“落地费”成本。地方卫视想要做成全国频道,就得面对落地费这只大拦路虎。

  在成都市武侯区,以前就同时存在3个不同级别的有线网络:四川省网、成都市网和武侯区网,各有一块用户,如果一个省级卫视要想将武侯区全部覆盖,就必须同时与这3个网络都签订落地协议。所以成都市民虽然看到的是同一个卫视频道,而卫视频道面对的却是若干不同的传输网络。一个成都市已经如此复杂,要想实现全国覆盖,困难可想而知。

  基本上所有的省级卫视都成立了“落地办”或“覆盖办”,主要工作就是与各地有线网接洽落地事宜,包括跑关系、谈判落地费等。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湖南卫视的背后,是湖南卫视分别与这几百个地方签订的协议在起作用。“所以必须有一个团队去进行操作。”陶明娟说,“这些协议都是一年一签,每年可能都会有些变化。”

  宁波主城区的观众已经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们还将有一段时间看不到湖南卫视。

  周迪在博客里写道:“此次宁波地区停止湖南卫视的事对宁波观众的伤害是很巨大的,这就像你本来过得好好的,也不知道面包啥样,突然有一天给了你一片面包,很好吃,你吃了两年,然后把面包夺走了,再也没得吃了,那是什么感觉,比一直没有面包吃还可怕,还严重。” ★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4期,广告热线010-88395566转195、010-88398031,发行热线010-88395566转157、010-395171,客服热线800-800-99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