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2007-07-07 17:47:53)
分类: 迪迪记录
    真的好久没有听讲座了,尤其是文化类的讲座,如果什么都算,上一次听关于文化的讲座就是去年毕业前王岩老师的最后一堂课吧,但一旦毕业,这种机会基本无处寻找,何况在宁波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并非浓厚的地方。
    中午一个电话打来,叶子说包玉刚图书馆有个讲座,是张颐武教授的,她有票,问我是否一起去,我答应了,然后在2点的时候进入了报告厅,人很多,放眼望去,倒是年纪大的占了多数,去的时候已经迟到了,主持人正好在介绍几个月前张颐武和媒体的一番争论。
    而我对张颐武的认识,也是源于那场争论,张颐武的原本意思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知道孔子的不如知道章子怡的多,既然章子怡已经在国际上成名,而且带来很多的正面影响,就应该好好让她发挥作用,即使很多人对章子怡不喜欢,但不可否认她的影响力,但就是这么一番意思,被媒体曲解成为“张颐武说,100个孔子不如一个章子怡……”,当然,这是当今媒体的惯常作态,捕风捉影,就怕没有风浪,只有争吵才可以引起轰动,但张教授显然还是一番文人做法,当初也是激动的要命,各种澄清。
    在报告会开始前,张教授也澄清了这些东西,但我估计,台下的观众并非了解这场风波,或者局限于表面。
    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张教授就以“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为主题做了一个讲座,期间也引用了很多的例子,甚至于最为前沿的事件,他讲超女、讲郭德纲、讲韩寒、讲李宇春、讲奥运、讲央视大楼,讲《英雄》《大腕》《无极》《夜宴》等等,很很多这个年纪的教授不同,张颐武很跟得上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台下的观众还真的对这些东西知道很少,以至于张教授在讲这些的时候,不断重复一句话:“我讲的这些可能年纪大的不太知道,年轻人可能更了解一点……”
    所以,在讲《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时候,没反应,讲《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问到是否有人看过,现场居然没人回应,可见小四在这没市场啊。
 
    那我说这些,并非指责现场的观众,我觉得很好理解,的确世界发展很快,很多文化现象发生在网络上和虚拟空间里,而现场,年老观众居多,他们对于这些有着渴望,所以,听了讲座之后会有更多理解,但由此也折射一个问题,年轻观众呢?难道关注文化的只剩下这些“老人”了,张颐武,一个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算是个健谈的名人,没啥年轻人捧场?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话里话外,我听出张教授对文化的全球化有很多的理解,对于崛起的年轻一代也思考颇多,而他本身,也有着早期知识分子比较坚持的东西,是个很不错的讲座,到场的观众也是收获颇多,但可惜,只有这么几个人可以听到……
    报告完毕,有个互动时间,可惜主持人只会收条子,然后念问题,我也想问,问一个关于新闻媒体道德问题,就从他说孔子和章子怡这件事开始,张教授也见识到了媒体的巨大威力,就是把黑说成白的威力,现在的媒体就怕没有争论,曲解意思是他们的专能,对于这件事,张教授可谓感同身受,那么,他将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或者对于中国媒体的这种做法有啥想法?
    我想亲自和他交流,拿着麦克那种,我很自信我的表达能力,可惜在我和工作人员协商之后,她表示不可行,问题必须由主持人来问,叫我写在纸条上,我说,主持人肯定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小小争论了一下,也没能成功,我也没能将这个问题抛给张颐武,遗憾地结束了这次报告。
    说句题外话,如果有现场的交流,一问一答,这样气氛肯定更好,但,唉,大家还是表示理解吧。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蛮喜欢这场报告的,再次激起了我对文化的兴趣,关于好多现象,我有好多话想讲,想说,想交流,但可惜没有平台。还是希望以后能多听这种报告,感受这种浓浓的学术氛围,要是哪天,东财的老师来宁波做讲座,那不是要兴奋死,呵呵,王岩、段鹏飞、唐延明……乃们撒斯后也来宁波吧!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张颐武教授的宁波讲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