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王朔的原著,但最近的影片《看上去很美》却是炒的火热,找了一个空闲的时间,在影院享受了这部电影。
影片描写的是几十年前的幼儿园生活,方枪枪作为一个四岁的小孩,天性就是童真、快乐、自由、活泼,但在那个幼儿园,却倍受压抑,他需要按照规定大小便、吃饭、做操睡觉、穿衣,里面的李老师也不断重复着一个词汇“不许”,“不许这个,不许那个……”,片中,老师一声哨响,小朋友一个个过来擦屁股,像极了工业化大生产中的机器,机械、麻木。
大人们有一个可以控制小孩的东西——小红花,在一群童趣未泯的孩子中,这个东西似乎威力十足,孩子们知道,只有按照老师们说的去做,才能够得到小红花,才能够在其他小孩中骄傲和自豪。方枪枪也曾经努力去获得小红花,但可惜的是,唯一一次获得小红花居然是一个后勤部长来幼儿园“视察”(其实就是接自个家的小孩),此段,极尽讽刺。
方枪枪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小孩的性情使然,他趁着去厕所之际带北燕去公园,这一段,是方枪枪自由的最大限度,两个小朋友在公园里狂奔、嬉闹,似乎是解脱之后的释放,但他们还是得回幼儿园,接受这无休无止的规矩。
在一次老师假扮动物的游戏中,方枪枪带着小朋友进行了一次造反,他们用鞋带打算捆绑老师,却被老师的一阵怒喝而吓退,接着,老师开始愤怒地找寻“真凶”中,最后带走了一个无辜的小朋友,方枪枪低下了头,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此后,方枪枪开始肆无忌惮,他似乎感觉到没有小红花也没有关系,大驾也没有关系,欺负小朋友更加没有关系,甚至在老师面前还能够回应一句“操你妈!”……
最后,方枪枪看着一群带着大红花的人敲锣打鼓地在眼前走过,若有所思,他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规矩,他也不明白小红花为什么有那么大威力,他更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一句话,小朋友都可以不理自己……
我没有经历过那段压抑人性的时代,我也没有上过幼儿园,但看完电影,我同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被要求必须天天穿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质地粗劣的校服,我们被要求天天佩戴造型丑陋的胸牌,我们不许穿牛仔裤,不许骑自行车,我们不许这、不许那,有的时候没有自由……大多数的规定在我现在看来,无聊、机械、不近人情,和里面的方枪枪并无二至。
我们也有和小红花一样的东西,我们有分数,任何一个人违反了老师们的规定,我们的形象在老师心中受损,以后可能没有好处,我们班级的分数因我减少,免不了在班级里被当众批评,我们的期末道德成绩跟这个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小学,教室的后墙上同样有着一张大白纸,上面是每个人的名字,名字后面是数量不等的小红花。
我们也有反抗,我们可以变着法对应着学校的各种政策,我们也有人对小红花或者道德成绩不在乎,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直到高三的时候,我们感觉除了考试成绩,已经没有任何东西与学校有关的时候,我们对学校有些做法的反抗才有了一个更大的程度。
学生时代不许谈恋爱,压制着我们早已萌发的青春期性冲动,我是一个“好孩子”,始终也未涉足,只有离高中毕业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和一个女生去一个公园无忧无虑地玩了一次,彼此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我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所以,当我看到方枪枪带着北燕去公园玩耍的时候,深有感触。
每年高三毕业,几乎每个人喊着同样的一个词汇,“自由”,我们的孩子啊,受的管制太久太久了。
但我们也知道,正当的规定和管理是必要的,没有一点规矩,也成不了半点方圆,但王朔和张元是通过一个类似童话的故事批判着那些泯灭人性的规定,批判着那样一个时代,没有自由,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受着别人的掌控。片中,方枪枪和北燕在厕所里方便,北燕唱起了老师刚才教的歌曲,方枪枪立马反驳:“不对,不是这样唱的。”方枪枪的意识里已经植入了一种概念:只有老师,只有大人才是对的,我们应该按照他们说的去做。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好,工作也好,何尝不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