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随笔 |
《内向性格的力量》,这是Ted的一位演讲者Susan Cain的一个题目,作为一个从小内向性格的人,她搞不懂为什么要参加那些夏令营,与别人一起欢呼、吵闹、假装开心,并被鼓励一定要成为外向性格的女孩。她觉得许多集体活动非常无聊,但在我们偏执而不理智的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面前,她只能遗憾地把喜欢读的书藏在床底下,被迫融入那些外向性格的孩子们,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律师,而不是从小梦想的作家。或许,这个社会认为她被成功地扭转了性格,并复制为成功人士。可是,她内心深处开心吗?现在,她又回归了童年,她的旅行箱里,依然装满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米兰·昆德拉或者迈蒙·尼德。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沉默不语的男孩》,与这个问题有些关联。曾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在讨论“男孩衰落”的问题,认为大部分外向性格的女孩在学校的表现优于男孩,男孩越来越趋于内向,沉默。我们的教育者们便开始岂人忧天,认为男孩需要拯救。对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无语,虽然我一直想生个女儿,但我还是替男孩感到委屈。这个问题不想再展开讨论,只是想说,许多男孩不是无话可讲,他们是不想说话,甚至于不懈于说话,虽然许多时候,他们自己尚未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对男孩性格还有许多深层次的潜意识的解读,他们的沉默或许正造就了他们的男性气质),所以,内向性格的男孩只能在这种变态的评价体系中产生挫败和焦虑。这里也多加一句,许多教育者在模仿西方的教育体系(多数是抱着“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的小民心态),认为互动的课堂和团队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潜质的开发。对这种狗屎论调,我非常认同TED的这位演讲者的批判态度,为什么连写作课之类完全需要独处独创的课程,都需小组作业?小组作业是可以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历史上所有的经典艺术或科学发现,不都是独创精神下的结果吗?这一点,心理学和性格学等方面研究也表明,在许多领域,内向型性格的人才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用我们的俗话说,也有点“蔫人出豹子”的意思。通俗一点分析,内敛性格的人不会天天泡舞厅酒吧,不会聚众高谈阔论,不会追逐时尚流行,他们较少受群体价值观的影响,较少随波逐流,一般红尘俗事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自然更容易发现真理(当然,我不否认许多外向型性格者也会在泡吧时发现人生)。至于西方课堂上那种所有无聊的肤浅的不成体系的言论都可以随便发表,打断教师和同学思路的互动方式,我是难以忍受的。所以,在“男孩沉默或衰落”这个话题上,我觉得中西方教育体系都要重新思考。
以前,我对内向外向持很保守很狭隘的论调。举个例子,上大学时,有一位性格非常外向的男老师,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是一门我最讨厌的课,也是一位我最讨厌的老师,他总是隔靴搔痒地道貌岸然地讲一些我们绝对很难吸收甚至非常抵触的问题,我们没杀人没放火,思想品质没问题,实在搞不懂他讲这些到底是为什么。彼时恰逢该老师喜得千金,更是眉飞色舞地讲述他的千金,并且,我深刻记住了他说的一句话,他说,他对女儿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她以后成为一个性格非常非常外向,非常非常开心的人。这句话没有错,可是我当时听了却非常反感,内向性格的人不值得期待吗?为什么外向性格的人才会开心?内向性格的人就一定不开心吗?有时,我们哈哈大笑时只是佯装的,内心真正充满喜悦经常是偷着乐的。所以,那会儿,年少轻狂并性格叛逆的我坐在教室一角,冷眼旁观着他的热血沸腾,感觉非常滑稽,并祝福他,希望他的女儿长大后变成跟他一样滑稽、可笑、庸俗和肤浅的外向型人才。
扫视当时一屋子沉闷的中文系的同僚们,突然觉得很悲凉,并且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虽然不喜欢外向型的人,但因自己偏内向的性格,难以避免在这个外向型的社会里郁闷了许多年。
的确,一直对外向型人才有一些负面的印象:小时候外向型的人只会欺负别的小朋友;大学里外向型的人多数被学生会或老师收买,成为学生党员和老师的走狗;工作中外向型的人最爱邀宠并夸大自己的功劳,其实他干的比谁都少;同事或朋友中,外向型的人最爱以三寸不烂之舌占别人的小便宜……当然,现在不会这么偏执了,许多外向型的人也有含蓄内敛深刻真诚的一面,许多外向型的人才华横溢,给人类社会的丰富度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也很喜欢一些外向型的朋友。虽然,我最好的那些朋友们,还是以内向型的居多。
我尝试过跟外向型的人交朋友,且不说活动方式搞不到一块去,真得是无法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举个例子,有次因感情问题心情郁闷,与恰好碰到一起的外向活泼似乎从来不知郁闷的一位朋友倾诉,她起初表示关心你的问题。可惜,基本没有等我表达完全,她便表示出对我的极大不理解,并且用很好的口才告诉我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么做,怎么做是没用的不对的不好的不提倡的,劈头盖脸地把你的糊涂和不坚强数落一遍,然后迅速走开。我目瞪口呆,不知道她在说的是谁的问题,反正不是我的问题。这是我对外向型人才第N次表示信任并毫无例外地挫败。或者,她们真得是一类从来不懂得忧伤的人,所以她们永远不会理解朋友的忧伤,虽然她们也很想善意地关心你。与她们的交谈总会让我觉得更加郁闷,病情加重,并且想愤愤地说:操,老娘研究过的男人比你梦见过的猪都多。(玩笑啦!)
在人际交往中,谁不懂得几箩筐的道理?我们需要的是并不是你们真正帮我解决问题,而是静静地听,我只是想抒发,想释放。即使一个真正合格的心理医生,也是要疏导你的问题,而不是评判你的价值观,或者直接给你讲解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所以,至少情感上来讲,对于外向型的人,尤其是进攻性比较强烈的那种性格,我一定是敬而远之的。我只会去找那些内向型的朋友,跟他们喝茶聊天,泡一个下午的阳光,即使他们不会说太多花哨俏皮的话来安慰你,但这种沉默的抚触,会成为一种真正治愈系的力量,让你觉得重新活了过来。
最反感的就是团队合作!这不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妥协。现代心理学也表明,很少会有真知灼见从团队里产生,团队只能产生最平庸的妥协后的产品。比如,宗教和艺术领域肯定是需要独创的,摩西、耶稣、佛祖、穆罕默德的思想都不是“头脑风暴”出来的;“团队合作”更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工业时代的流水线作业,只让我们贡献手,而不要贡献大脑。所以,很可笑,我们目前的社会还在以培养善于团队合作的外向型的人为主。人们认为,外向型的人更适合工作环境,内向型的人更容易与真实社会产生距离感。可能有一定浅显的道理。但是,通过一些事件,或者深入思考一下,这真是诨话。同事之间来讲,许多外向型的人的确可以很好地与人沟通,但在涉及一些问题的讨论时,我们都有一个感觉,越简单越通俗越快速的表达越容易被认同(先不说对或不对,并严重推荐古斯塔夫的《乌合之众》,政治家如何统治群体的意见,有与此话题相关的论点),所以,外向型的人肯定吃香;内向型的人因其思虑过多,想法的层次比较复杂,表达不够坚定或者缓慢,自然就容易被忽视。可是,真正的在公司里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却往往是内向型的人所做出的,不管是埋头做事的高产量者,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最有价值的提案,反而往往是内向型的人贡献最多。另外,领导者是最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貌似是最需要外向型人才来担任的,我一直也认为这样,可是,现在却持相反的观点,也是基于自己的经历。这里,我首先要向DB道歉,一直以为内向的他是不适合领导岗位的,并且很武断地自己帮他诊断为情感自闭症患者和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甚至要他去专业心理咨询,可是,后来却慢慢发现,他的这种性格,却是最有海涵气质和博大胸襟可以担任领导岗位的,许多问题,他看到了,他不说;他预计到的,他也不说;他反对了,他还不说。这样,他便有了一个非常丰富而角度多变的团队,他容许各种角度,各种错误,所以,他能够获得最大的融合,员工也会觉得相对舒适;相反,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位特别外向型、善于与人沟通“谈心”却最终难以忍受的领导:他会把他的所有价值观和做事方式都灌输给你,他也只能接受自己的做事方式,最后甚至连员工打电话的时间、说话方式、语气等全部干涉到,弄得大家都不敢在办公室打电话,如邯郸学步,员工被“培养的”不会与人交际了。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几十年形成的,如果没有重大不妥,应该给员工空间,你只看结果就好了。即使演员,也有自己拿捏不了的角色,何况普通人,言行举止被干涉太多,监控太多,指责太多,最后不自在得有点共济失调的感觉了。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许多员工怀疑自己得了脑病,免疫系统病,分泌类疾病等,所有人都在一种失常的轨道上运转,后来那些员工辞职后,疾病却不治自愈,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重大健康问题,都是被逼被“感召”出来的。正如新闻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个人很难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真正的意见,许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在想什么,而只能盲目地跟随房间里那个喊声最大的人的意见,不管他的意见对不对,被群体动力所扭曲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类最擅长模仿他人而丢掉自己,就像打哈欠都会群体传染一样,即使你一点都不困。团队合作只能让我们在清醒时昏昏欲睡。虽然该领导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他也对工作很认真很在意很想做得更好,但他的外向型性格让他忍不住时不时地指导别人,干涉别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是会造成灾难的。当然,这可能不仅与性格有关,更与领导方式的不妥和缺乏检视有关。但外向型性格的人特别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很容易对别人的想法造成干扰和误读。许多时候,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只是喜欢表达而已,有什么错呢?但所有长耳朵的人类都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也是事实。讲话声音太大的人,有责任小声一点,以免误导可能不像你一样平庸、而马上有重大发现却不幸被你一场高谈阔论打断的同僚。
我一直认为,外向内外都很好,上帝让人类分化成外向内向或内外兼有等几种类型,自然有平衡万物的道理,就像这世界有阴有阳,有山有水,有风有雨,有静亦有动。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人类才能互补,增益。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的确出现了很大问题,就像这位TED的演讲者Susan,如果她从小没有被逼迫去参加夏令营而是躲在家里读书,如果她没有成为律师而如梦想成为一个作家,谁说她对人类的贡献不会更大呢?毕竟,一个律师的思辨能力是可能在后天培养出来的,可是,一个作家的天赋想象力和一个孩子的独处精神,独创能力,是随着教条化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而逐渐磨灭掉的。但人类要发展的要培养的,更多的不是我们出生时就带到人世间的天赋吗?何况,一个哈佛的学位不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实现我们内心深处的萌动之初的愿望,才能给我们带来终生的安宁,不是吗?
很认同Susan在演讲最后说的话,我稍引申一下,总结三条:一、去他妈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不否认团队合作的现世价值),但我更相信最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是独创的,团队只会干扰天才的产生和运转;二、如果你平时必须工作,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去旷野,去没人的地方,去独处,去思考;三、如果你不幸是位具有攻击性格的外向型人才,如果你不是含蓄缄默的内外兼有型人才,如果你的旅行包里没有书,而是户外极限运动装备,那请您说话时小声一点,再小声一点;攀岩时小心一点,再小心一点,我们崇拜你不怕死的精神,但我们不想被你的坠落砸坏自己的帐篷,因为我正在里面打着手电筒看《猫的眼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