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11/middle/4820531fgc59ac78fb1ca&690燥热伦敦,教室自拍
这些天,伦敦地铁和街头突然暴涨了许多人,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原本安静的伦敦突然喧嚣起来。天气也反常,从上周末开始,突然艳阳高照,燥热不堪。今天Gillian上课时颇显烦躁,下午更是直接把课堂挪到了公园绿地Cavendish Square。近一个月来,伦敦一直阴雨连绵,别说很难见到太阳,温度只有十五六度,冷时要穿冬衣出门。这奥运火,天气也火,真怪。
前些天在牛津街等公交,碰到一个搭讪的巴基斯坦人,介绍说是伦敦大学研究医药的doctor,想给我讲一些巴基斯坦的事情,他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想请我喝酒,并给我留了电话。怕来者不善,我谎称手机没电了,刚办的号码,记不住,回头再短信他。他怕我不再联络他,一直问我是否“promise”,我只能说ok。
回去后,DB便给我传了这部电影,肖恩·宾主演的《清道夫》(Cleanskin)。看完后,我决定食言了,敏感时期,还是离巴基斯坦人远一点吧。要赶上寸劲儿,像我这种傻妞,万一无意中被卷入什么事情,多麻烦。
奥运会,最怕的便是恐怖袭击。英国《太阳报》近几天披露了一个消息,声称一个专门制作假护照的巴基斯坦团伙,可能已经将恐怖分子送进巴基斯坦奥运代表团,并已随团进入奥运村,并配有疑似恐怖分子的图片;而先前BBC的一个宣传片也大肆渲染了一些奥运期间的恐怖袭击场景,虽是艺术夸张手法的预测,但还是让人感觉怪异、不吉利。
日常情形来看,伦敦的奥运安保真有很多漏洞,完全不及北京08年奥运。北京奥运时几乎全城皆兵,连老头老太太都出动了,地铁里更是安检严格,连水都不容易带进去。当时许多人觉得气闷离开北京,我跟DB那几天便跑到天津海边一个馆子里吃海鲜看转播。但伦敦奥运期间,地铁里跟往常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安检措施,没有任何安检仪器。我每天自带一瓶绿茶放在背包外侧,也没有任何人不允许你带进去,要装的是硫酸和易燃易爆液体呢?这几天,满地铁里都是全世界过来的背包客,穆斯林也不鲜见,要是人家背包里装的是几斤炸药,就这么轻易地混进去了?所以,这些天,我尽量选择没有神色可疑男子的车箱,最好多数是女子。关键是,期间减少外出乘坐公共交通的机会。
跑题了,再说《清道夫》这片子。片子讲述了一位在英国土生土长的叫Ash的外族男孩,从法律系学生慢慢变为民族复仇工具的人体炸弹的故事。其实,我们女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许多男子对政治话题津津乐道,也搞不太明白西方国家与巴基斯坦等地穆斯林恐怖分子的恩怨到底有多深。但就电影艺术来讲,我实在不太喜欢《清道夫》。前几天做Presentation时,老师JOE(英国许多人叫JOE?VARA的妻子也叫JOE)问我,你认为英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区别是什么?我还真不知道跟中国电影的区别,但跟好莱坞电影的区别,大家还是都有体会的。我当时真想说,看一部英国电影,你中间可以上若干次厕所,甚至还可以快速充个澡,再回来也不会错过什么重要情节;但美国电影连喝水的机会都不给你。英国电影像英国人一样沉闷不堪,情节拖沓、疏离,有时候你真不知道那个在咖啡馆抽烟的风情少妇跟恐怖袭击到底有什么关系?美国电影恰相反,都是急性子,不管是《危情时刻》还是《变形金刚》,从头到尾,一点留白都没有。当然,相较而言,我还是蛮喜欢英国电影这种缓慢叙述的沉稳、大气,情绪酝酿消散,心理变幻莫测,平静无澜之下,一股非常强烈的气场慢慢升起,最终却又绅士般拿捏得住,情感体验完全与美国大片不同。但这次之所以不喜欢《清道夫》,便是在英国绅士的气质之下,那随处可见的好莱坞元素让人生厌。我觉得电影,要么商业味重重,图得一时爽快,要么文艺腔浓浓,看完能让人从“娱乐”想到“审美”。最怕这种不土不洋,欧美混搭的三明治。
该片唯一可圈点的便是:不管英国人民还是和怀有报仇之意的外族人民,其实真正操控清道夫的,不是民族仇恨,宗教情绪,而是政治上的可耻意图,算是该片立意略巧;只是最后揭穿女政治家其实要借清道夫扳倒自己上司的阴谋时,又略显过于讨巧而缺乏诚意了。与同为恐怖分子题材的印度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相比,该片还是大为逊色。
说到讲述政治阴谋或政治极权的片子,另想起一部英国片子,《V字仇杀队》,虽类似科幻片,却是个相当沉闷,又相当过瘾的英国好片。成色绝非《清道夫》可以比拟。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