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字,新闻、纪实、散文、杂文、影评、乐评、小情小调、各类专栏,凡此种种,都属一类,培养你成为应用文字的熟练技工,顶多成为一个类似有文化的欣赏者、鉴赏家,甚至许多时,连激发审美冲动都不可能,往往走向心灵迟钝、精神怠惰。
更接近创作本身的是小说和剧本。许多写小说的写剧本,所以许多人觉得小说跟剧本师出同门,但许多写剧本的不会再写小说。
因为:小说向右,剧本向左。
而“人类”这种动物,为了现实的进步,许多时候都是偏“左”的。
我一直想说《围城》,这个修炼得有点“仙”气,传说得有点“神”气的小说。若干年后,我会跟我的女儿说,有一位大师叫钱钟书,有一本大师级的书叫《围城》,你必须拿来学习,但是,与小说无关。
我举这个例子干吗呢?人需要智慧,但与小说无关,说明白一点,再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写成小说。小说,许多时候是一种“胎气”,这种“胎气”往往只延续到青年时代。
小说的成功,(我不说商业上的成功),许多时候只有两个人知道:写小说之前的你,还有写小说之后的你。就对单个人的意义来讲,小说永远是年轻人的事业,永远有种被过滤,被回忆,被怀念的味道。等你老态龙钟,即使你日后写出所谓成功的小说,不管是市面儿上的还是奖台上的,都错过了一种与小说的本质丝丝入扣的东西:年轻。——反过来读一样,青年。
所谓文学青年。
最可贵的东西永远是不可能换成钱币的。所以,你长大一点,你需要的,剧本。
剧本是个异类。剧本多与阅历有关,越苍老越筋道。小说是年轻的,个性的,排他的,而剧本是商业的,要引人共鸣的。一句话,小说找“人”的“个性”,剧本是找“类”的“共性”。小说依精神而居,剧本赖财富而存。两者若都高贵,是因与“人性”都有关。
一些意外的剧本,或者某些年轻而才华的剧本,偶尔成功,其实是当小说来写的。并且无意中走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幸运路线。
说了这许多,我没有抑剧本扬小说,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说。实际上,年青人不写小说,跟成年人太把小说当回事,我同样鄙视。
我所认同的人,年轻时,必须有过灵魂,小说,恰是“胎”里的东西;成年时,必须经营人生,剧本,恰是“漫长的一生”。成年人,或说文学青年长大了写剧本,至少,无丝毫可悲可鄙。苍老是常态,这只不过是个成长过程。成熟的人都知道,要顺应天命而生。逆天而行,自食其果,小说的高贵拯救不了人生。
最佳预断,小说16岁,剧本50岁。50,方知天命,剧本里有了“天命”的东西,才成其为高贵。
“16”与“50”只代表小说与剧本的本质,创作者的现实成就可能与之完全相反。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荒而谬的假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