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k3KkBgy6Hz9NfWDQ46&690
题记:数日前收到博友“渔歌唱晚”的留言,希望为他即将出版的诗歌散文集《天边的云》写篇读后,面对这份千里之外的真诚和期待,沉香自知愚钝,恐难以言尽其创作精髓,只能用一颗真诚之心,谈谈我读文集的粗浅感受。
春日里,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读着刘正克老师的诗歌散文集《天边的云》,一切如此惬意而美好。
通过新浪博客,我得以认识刘正克老师,在平日的交流中,我真切感受到他的谦逊和真诚。非常巧合的是他和我都在2005年岁末开博,一路走来竟坚持了8年多,至今笔耕不辍,源于他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虽已过古稀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此举令我敬佩不已。带着这样的一份敬意,我细细品读着刘老师的文稿,心头总不由涌起阵阵温暖。
刘老师的诗,质朴无华,却情真意切,宛若一杯清茶,沁入心脾,回味无穷。
顾城说:诗人是在这世界仅存的唯一具有童心的孩子。我尤为赞同。刘老师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纯净的诗心去作诗行文,诗行里流淌着童真,沉澈而透明。如《天边的云》,“天边的云/童年的梦/驾着她/去摘太阳”简简单单的诗,却抒发着真真切切的情,在低吟浅唱中道出天边的云就是童年的梦,童年的梦似天边的云,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刘老师以这首诗的题目为书名,自是有一番道理。天边的云,带着美好的愿望,随风飘荡,自由飞翔,作者洒脱不羁的心迹一览无遗。
四季带给诗人无限灵思,刘老师也不例外。他写了许多四季诗歌,我发现他更偏爱秋天,文集里关于秋天的诗作就达十余首。如《秋雨中的欢乐》,“时光掉到水里/陪伴着落花流向远方/篱旁的秋菊/任凭秋雨栉洗/装点这个秋”,温婉情思随秋雨漫天飞舞,给人绵长的情愫。再看《红枫》这首诗,开篇即描绘落叶纷飞的景象,“秋风抒写着红枫的情怀/绚丽多彩的片片落叶/像跳跃的音符/流淌在琴弦上的思念”,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接下来,刘老师将笔触转入日暮时分,赋以大自然灵秀之美,“天边飞舞的晚霞/轻挽着那满山红枫/在月亮升起的时候/留下了黄昏里的爱恋”。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满山红枫在作者眼里,已然成了秋思的寄托。还有《晚秋》一诗,“一片红叶/呼唤出一个季节/一行大雁/在时光中抒写/寒霜打湿了希望/枝桠上筑起了谁的新窝/肆虐的风吹干了疯长的绿草/云飘去的地方/依然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者张弛有度的才思,营造了非同寻常的意境。
此外,刘老师的亲情诗也特别感人。如《想起了妈妈》,作者在诗中分别寄情于“晨曦”、“春风”、“歌声”,为母亲送去衷心的祝福,让花香祛除病魔,带去欢乐,祈祷吉祥,质朴的心绪流露出对母亲的牵挂,款款深情令人动容。而《父亲》的诗行里,则采用素描手法,通过臂膀、脚窝、脸庞的特写,刻画了对父亲的印象——“用钢铁般的臂膀扛起蓝天/用一双粗大的手挽着沧桑/风雨中深深的脚窝/留在那铺满荆棘的心路上/无情岁月如雕花镂空/镶嵌在古铜色的脸庞------”如果说写母亲的诗尽显柔情,那么写父亲的诗则呈现了阳刚之本。两首诗风格各异,思亲之情却一样的浓烈、真挚。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花一叶总关情。在刘老师的眼里,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皆可入诗行。刘老师的世界,晚年生活吟诗词,写春秋,赏山花,听涛浪,惬意而满足。如此高雅心境,令人望尘莫及。就如刘老师笔下的《一粒尘埃》——“我是一粒/小小的尘埃/你可明白/飞进你心里
/留下痕迹/是我最美的/期盼”。刘老师如此谦逊,自喻自己如尘埃般,真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我相信,每一位读过刘老师的诗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已透过这一粒尘埃,看到了千里之外的那个明媚的春天。
刘老师的散文题材广泛,或寄情山水,或闲谈家事,或感悟人生,或剖析事理。表达形式也不拘一格,或豪放,或内敛,或激进,或温婉。每一篇文字细腻、朴实,如雨后的山林弥漫着泥土气息,如森林那自由欢歌的山涧溪流,读之赏之,让你抛开城市的喧嚣,荡涤胸怀,返璞归真。
如《乡情》一文,描述的是陪年近90的父亲回到日思夜盼的家乡,目睹家乡变化,欣喜之情油然而生。透过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谈天说地的情景,抒发了一位老人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之情,令人动容。结尾处作者对乡情进行了升华——“爸爸的乡情,是一缕剪不断的丝絮,是月光下不尽的相思,是爸爸心中永远的牵挂。”文章集工笔细描和直抒胸臆为一体,读来亲切可感,如老舍笔下的《草原》,在画面的延伸中流露真情,让人叹为观止。
每年的六一节是普天之下孩子们的节日,如何让小朋友们过上一个快乐而有利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节日?刘老师将自己的思考写进《六一儿童节》一文中。刘老师通过儿时农村虽艰苦却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与现今城市里温室成长的孩子现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水到渠成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一切需要社会与家长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儿童教育环境,让新一代的儿童在鲜花和掌声中、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刘老师的话语发自肺腑,直指人心,留给大家无尽的思考。
《云顶》堪称一篇绝美的散文,作者将异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述诸笔端,描画了云顶梦幻般的异域风情。尤其是站在云顶鸟瞰四处时“高远而辽阔、深邃而莫测”的感觉,经作者一番描摹已出神入化、妙不可言——“远方层层云雾在峰谷中游动,雾的海洋,云的世界。云雾中隐隐约约透露着热带雨林特有的深黛色。偶尔还从云雾中挤射出几道霞光,让雨后的山峦显得更加青秀而神秘。”细细品味一番,不由感叹:这份灵动之美的背后需要多么扎实的文字功底,多么细腻温婉的情怀呀?
读着刘老师用心灵书写的文稿,我仿佛看到散发在文字里的阳光,正领着那个千里之外的春天,向我们款款而来。就如刘老师《永不凋谢的花园》这首诗里所写的:“这里/虽然好久/没有文字的飘香/却依然阳光灿烂/我坚守/充满绿意的明天/守望着/岁月浪花的波澜/心灵的耕耘/永远是/永不凋谢的花园。”
感谢刘老师的坚守,因为心灵的耕耘,让我们留住了这个美丽的春天。
作者简介:
刘正克,1947生于辽宁省灯塔市吕方寺村,2007年退休。大专学历,工程师,政工师,市高级咨询师,爱好广泛。从小喜好文学,爱好散文、诗歌,喜好古典诗词。现为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灯塔市燕州诗词学会理事。曾在辽阳日报,太子河文艺、燕州城、衍水歌者等刊物上以及网络文学里发表多篇作品,在新浪、网易、天涯里建有博客。
刘正克老师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005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