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正式试运营第一天 我见到地面上的地铁列车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真情实感 |
记者手记:
地铁正式试运营第一天
我见到地面上的地铁列车
郑州晚报记者
27日晚上,接到报社领导安排,要我在28日早上6点多赶到单位乘车,前往位于郑开大道上的郑州轨道公司车辆段,在7点半之前赶到,采访第一趟地铁列车发车的情况。虽然要早起,但知道我可能是当天最早见到地铁的记者之一,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
其实,每一个郑州人都会激动。地铁对于郑州,就像一个遥远的梦,谁都没有想到,它这么快就能化为现实。据了解,早在2001年,郑州市规划局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就提出了建设地铁的设想。2003年10月下旬,郑州轻轨1号线一期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方案”,正式通过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专家论证,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提上了日程。2006年年初,郑州将原来设想的“轻轨线”调整为“地铁线”,规划了郑州地铁“三横两纵一环”的框架性方案……
之前,去北京游玩的时候,坐过那里的地铁,感觉真是风驰电掣,地面上打车一个小时的路程,坐地铁也就是十几分钟。当时感觉,或许只有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都市,才可能有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配置,作为中原内陆城市的郑州,想拥有这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要到很久很久以后了。没想到的是,郑州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从中原经济区到航空港区,古老的商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促使市区的交通格局必须同时迈开大步。
2009年6月6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动工;而到我采访的当日,1号线已经正式试运营,岂能不令人感慨“郑州速度”?
前往车辆段的采访车上浮想联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目的地。位于河南省行政学院附近的这处所在,应该称得上是“地铁机车大本营”,进到其中,我很快就发现,在类似于火车编组站的大片道轨之上,有一个很大的“车间”,其实,它是地铁列车的“停车场”,此时,朝南的十几个大门全部打开了,每个门里,都有一辆长长的地铁列车。当日,11号门内的列车车头披红挂彩,毫无疑问,在今天的特殊时刻,它将被第一辆开启。同城媒体的记者陆续赶到,摄影、摄像记者们在寻找有利地形,文字记者在与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冬日的清晨,这里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7点半,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扯出了一条写着“热烈庆祝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试运营”的大红条幅,同时,有人点燃了一挂鞭炮,在噼噼啪啪好似过年的热闹氛围中,车头前方戴着大红花,标号为0111的列车缓缓启动。包括我在内的摄影记者们一开始在它前方拍摄,随着它加快了节奏,我们又追着它拍。这辆纯白色车身上印有郑州轨道红色标记的列车在晨曦中驶出了它停泊的港湾,开始履行自己为郑州人民服务的重任。它的步伐越来越快,好似一条小白龙在铁轨上游走,然后仿佛飞腾起来,轻盈飘逸地驶离了我们的视线……
没有看到这条“龙”在何处潜入地下,但能够在地面上见到列车的全貌也属难得。我向郑州市轨道公司运营分公司车辆部的领导了解到一些数据:郑州地铁运营初期配车数为150辆,共25列,试运营时会有16列电客车投入运行,其中12列车正常运行,2列车备用,另外2列车用于车辆轮值轮休。郑州地铁列车全长118.788米, 车厢里有240个座位,如果按每平方米站立6人核算,列车可以拉1460人,最大载客量甚至可达1870人。最快可达每小时80公里,正常速度(旅行速度)也能跑到每小时35公里。
当日,郑州地铁一号线试运营的盛况,日报、晚报及省会各家媒体都有重磅报道,但早上第一趟地铁列车启动的情况,各报多是用照片表现,没有详细描述,作为参与者稍感遗憾。借《郑报人》与大家分享。这次采访,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起得早,但郑州地铁出发得更早;地铁速度快,而郑州借助大交通的优势、向着国际大都市昂首迈进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