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列满载正能量的火车”

标签:
新闻记录 |
分类: 新闻作品 |
“那是一列满载正能量的火车”
50年前的 8月31日
从郑州火车站开出一趟特殊的“学生专列”
历时三天两夜,把千余名滞留的高校学生送到北京
当年车上的乘客之一、如今“老铁路”张留顺
深情回忆这段鲜为人知但不应被遗忘的往事
郑州晚报记者
1965年,已经在唐山铁道学院就读两年的张留顺的留影。(翻拍)
今年67岁的张留顺老人,当年就是车上的乘客之一。当年乘车的美好体验, 他至今难以忘怀。“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列满载正能量的火车,这段历史,应该被记录下来!”昨日,他向郑州晚报记者讲述了50年前刻骨铭心的往事。他希望这些情况能被大家知晓,也希望,能通过报纸,寻找一下当年同车厢特别投缘但没记住姓名的“天大学哥”。
史无前例的大暴雨,造成铁路中断,让数千名学生滞留郑州
每年的8月底9月初,都是新老高校学子,结束假期返校、或者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报到的时间。
1963年8月初,17岁的郑州小伙张留顺如愿以偿地领到了唐山铁道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开始憧憬美好的大学生活。
但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暴雨,24小时最大雨量950毫米,相当于华北地区正常年份的总雨量甚至还多,使天津告急,海河流域大面积遭到水淹,这场暴雨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暴雨。
因为这场大雨的缘故,京广线中断,数千名在郑州火车站乘火车中转的高校学生、以及郑州本地的新老高校学生,都被困在郑州。
张留顺的录取通知书上要求,新生的报名日期是9月2日和3日。那段时间他天天到火车站去看,可是情况不仅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越来越糟糕。
京广线短期恢复无望,最初郑州火车站还贴出通知说,为了照顾高校学生,持去北京的车票,可以转津浦线,经徐州、济南、天津到北京,但不久津浦线也中断了。
为了解决大量滞留学生的食宿问题,当时的郑州市政府、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特事特办,紧急行动,在有宿舍和食堂的几个中学设置“学生接待站”,以解决大家的一日三餐和住宿问题。标准是一个人一天只收5角钱,而且不要粮票。如果学生自己在外面吃饭的话,一顿饭就差不多要5角钱。
同时,凡是持有郑州至北京间车票的学生,可以免费返回始发站,等铁路恢复后继续乘坐;另外,对急迫要赶往学校去、无法返回的学生,郑州铁路局向上级报告,申请开通专门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学生专列”。
8月30日,再次到火车站查看动向的张留顺看到了一个好消息,车站门前贴出公告:郑州站根据铁道部的命令,开行一趟学生专列,凡是持有郑州至北京间有效学生车票的,经站内工作人员审核签字之后,可以在8月31日早上乘坐,8点准时出发。
张留顺拿着车票签完字后,赶紧回家准备。31日早晨,他揣着奶奶给他烙的葱花油饼和煮的鸡蛋以及生活用品,兴冲冲地乘上了这趟专列。
有才艺的年轻人组成演出队串车厢、送节目;列车乘务人员,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度过漫长旅程
不过,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各种需求,列车上已经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13节车厢除了餐车、行李车、邮政车、宿营车等4节车厢为工作用车,剩下的9节车厢都提供给学生,保证一人一座,有地方休息;车厢内餐车供应量有限,到了吃饭时间,都是让沿途指定的大站提前准备好,然后由专人用送进车厢,每人一份米饭、一荤一素两个菜。车内的餐车专门给回民学生做清真餐,有人身体不适可以做病号饭,每人一天只收5角钱;为了防暑降温,车上还熬了绿豆水,乘务人员一天两次免费给学生们送水,还有免费的人丹、十滴水……
周到的服务措施解决了学生们的后顾之忧,这些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二十三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千余名年轻人,在列车开行了半天、彼此有了基本了解之后,立刻青春洋溢,活力四射。下午,就有各个车厢的文艺积极分子开始了口琴、笛子、手风琴等乐器演奏以及歌舞表演,在自己车厢表演不过瘾,还互相串车厢、送节目,每一节车厢都是欢歌笑语。有的乘务人员也参与进来,一位女乘务员表演的山东快书《三斗红高粱》赢得满堂喝彩……
张留顺记得当时是在5号车厢,对面而坐的是一个要回天津大学上大四的、操着南方口音的大哥。每个车厢要推选两个旅客代表,这位大哥就是代表之一,协助乘务人员抬饭、送水、打扫卫生,而且这位大哥还多才多艺,常组队去其他车厢表演。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张留顺和他促膝谈心,受益匪浅。
因为自己不会演节目,干活也抢不过本车厢的大哥,张留顺就把自己当干粮的、奶奶亲手做的葱花油饼和煮鸡蛋与“天大学哥”及其他“兄弟姐妹”分享。“那时候刚刚开始学雷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特别真挚,谁遇到了困难,立刻就会有人伸出援手;谁有什么好吃的,也都会贡献出来……”
令张留顺念念不忘的细节还有:经过银川时,沙漠戈壁地带缺乏上水站,一人一天限量供应一茶缸水,但这里的土豆烧羊肉真是美味;在著名的青龙桥火车站(原京张铁路上的一站)停留时,因为这里有詹天佑的铜像,所有的青年学子都走下车厢,瞻仰这位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中国铁路之父”……
1980年,已经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张留顺(左一)故地重游,在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铜像前,和友人合影。(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