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

标签:
新闻原创杂谈 |
分类: 新闻作品 |
昨日是第9个世界献血者日
主题是“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
我们找到了一位无偿献血的“英雄”
今年53岁的她从1981年就开始无偿献血
截止目前已献血超过57000毫升
相当于正常人体内的血液全部献了11遍
而且,在她的影响下
儿子也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记者
这里医护人员对她都非常熟悉了,跟她打招呼说:“李老师,您还是献成分血吧,2份?”
当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所以,在李鲁新献血之后,她获得了血液中心颁发的一张奖状,除了嘉奖词,上面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打着今年献血者日的主题:“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
对“英雄”这个词,李鲁新觉得太过誉了。但是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说:李老师当之无愧。像她这样,从1981年就开始无偿献血、献血30年坚持不懈、相当于正常人体内的血液全部献了11遍的人,真的不多见。
2010年,她获得了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是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荣誉。
2份发黄的《郑州晚报》,保存着李鲁新最早的两次无偿献血经历
李鲁新是中原区卫生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员。问她为什么会和献血结缘,她精心保存的3份发黄的《郑州晚报》,记录了她献血的最初经历,也是最好的说明。
1981年年底,当时她在郑州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工作,一天,一位井下矿工因肝破裂手术急需输血,而当时的献血员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作为见习检验士,她毫不犹豫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遗憾的是,那名矿工终因伤势过重没有抢救过来,但献血可以救人性命的意识,从此让李鲁新深植于心。
1989年的冬天,她在儿童医院陪护侄女时,有一位满面愁容的父亲,挨病房哀求借钱。原来,他是从新密农村来给八个月大的儿子看病的。孩子得的是肠梗阻,急需手术治疗,可身上带的钱不够交输血费,他和妻子的血型又与孩子不符,心急如焚,只能借钱。热心的李鲁新立即跟着他找到医生,验血后她和患病的孩子都是AB型血。于是,她表示愿意无条件为孩子提供手术用血。由于手术及时,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孩子出院时,他的父母又找到李鲁新的单位送感谢信和礼物,千恩万谢。李鲁新拒绝了礼物,从此坚定了用满腔热血去救更多的人的决心。
这两次献血救人,正好都被当时的《郑州晚报》记者做了报道,细心的她将报纸珍藏了起来。
没有实行无偿献血之前,有些专业的献血员完全是为了牟利,每次献血之前都喝大量的咸水来稀释血液,影响血液质量,一些非专业的采血,更使得各种传染病甚至艾滋病横行。
1996年11月,试行无偿献血时,李鲁新就积极响应,率先参与。198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在那一天,李鲁新专门到金博大广场参与了采血车上的献血活动,还带上了当时12岁的儿子,为的是给儿子一种熏陶。
献血之后,她问儿子,感觉怎么样?
儿子说:“妈妈,好恶心,还有点害怕!”
带动儿子,使他成为河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初配成功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身教胜于言教。2003年,18岁的儿子给了李鲁新一个惊喜。
他打电话给她,说自己召集了五六名同学,准备一起到河南省血液中心献血,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作为自己18岁的成人礼。这正是李鲁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同一年,她从报纸上获知,河南省建立了造血干细胞库,但报名人数十分有限,便积极报名,却因45岁的年龄超过限制,不能成为捐献志愿者。儿子知道了,在第一次无偿献血后不久,又报名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作为母亲,她积极支持,也十分感动。
2005年,19岁的儿子于浩然成为河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初配成功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当时负责人张书环主任还担心:这么小的年龄父母会同意吗?接到通知后,李鲁新和儿子一起来到河南省分库,表达了捐献的决心,并且亲自为儿子采集了高分辩血样。有记者采访,问她为什么这样支持孩子?她说:“我是母亲,知道养育孩子的艰辛,我之所以支持孩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挽救另一个孩子生命,二是为了另一个母亲不再流泪,因为全天下所有母亲的心是相通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虽然她从未张扬,但她献血的时间和数字是最好的说明,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8年,她获得了郑州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0年再次获得卫生部和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是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荣誉。
据了解,一个正常人体内的血液总量为5000毫升。而截至今年6月14日,李鲁新已经无偿献血超过57000毫升,相当于正常人体内的血液全部献了11遍。
当然,献全血的话,必须间隔半年以上,而献用于提取血小板、造血干细胞等成分的成分血,则间隔一个月就可以了。李鲁新献的就是更有医疗价值的成分血居多。有人说:“你这么积极地献血,是不是上瘾了?”她说:“我本身就是一名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愿意救死扶伤,而且献血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积德行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