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
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流传甚广,充分刻画了他奸诈多疑的性格。《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在这个故事里,曹操是装睡,他自称在梦中,其实无比清醒;那个被杀的侍从明明醒着,但真的如同在梦里,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而聪明外露的杨修,以为自己可以解梦,却不知道死之将至,最多算是个半梦半醒。不过跳出这个故事本身想想,无论是奸雄曹操、聪明人杨修还是那个无名的侍从,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匆匆过客,百年的人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词中,他凄然写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作为一个未能保住祖先打下来的江山的君主,李煜写的可能是一种深深地亡国之痛。而在今天的我们读来,更多的则是一种感叹世事无常、福祸无依、起伏不能由我的人生无奈。
“梦里不知身是客”,这种繁华落尽后的大彻大悟令人徒生悲凉,人生如梦,好像你所有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都最后都不过是一场虚空。可能会有人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事迹供后人评说,但是对于已经灰飞烟灭的当事人来说,后世的毁誉又有什么意义呢?就连洒脱如苏东坡者都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想的多了难免消沉,还是把酒对月,同饮共醉吧!
昨晚看北京卫视《五星夜话》,本期特别节目是于丹老师对话著名作家贾平凹。谈到贾平凹新著《秦腔》时,于丹老师引申开来,从艺术生发到人生,讲了一个禅宗故事——《小和尚挨打》:
某小男孩,被父母送到寺庙,拜了师父,于是去找方丈剃度修禅。
方丈问:“谁让你来出家修禅的?”
答曰:“师父让我来的。”
于是方丈持扫帚暴打之,训斥曰:“毫无主见,如何修行。”
打后再问:“谁让你来的?”
小孩哭着答:“我自己想要来的。”
于是方丈又一顿暴打,训斥曰:“小小年纪,有何思想。”
打后再再问:“谁让你来的?”
小孩大哭回答:“师父让我来,我自己也想来。”
于是方丈再打一顿更厉害的,训斥曰:“小小年纪,花言巧语,前后矛盾,用心不诚!”
然后再再再问,谁让你来的?
小和尚一边哭,一边回答:“你打我吧。”
老和尚说:“好,你开悟了,可以修禅了!”
这个故事讲得好。于丹老师解得更好。她说,人生就是这样,一开始你会坚持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听自己的,或者听别人的。后来经历多了,挫折多了,学聪明了,开始变得圆滑,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融合起来,三思而后行,模棱两可,企图一个圆满。可是结果往往还是遭受打击,屡战屡败。最后,索性无欲无求,给我什么就接受什么,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再做任何无谓的抗争,这样反而好了,反而事事通畅,顺心如意了。
对于无梦的人生,这可能是最好的行为方式了。
“你打我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