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红楼梦》  第一回就触目惊心!

(2007-03-01 20:35:19)
分类: 真情实感
    再读《红楼梦》  第一回就触目惊心!
 
    春节长假期间,晚上难眠第二天又无须早起之时,我忽然很想看《红楼梦》。众所周知,这是一部奇书,是中国至今为止最伟大的小说,而且原本120回的书存世仅80回,却衍生了一门“红学”。作者曹雪芹可能曾经富贵,但晚景凄凉,曾举家食粥,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他死去的时间,正是当年的除夕。万家欢庆之际,这位传奇的文学家却孤独地告别了世界,留下满纸荒唐言,众说纷纭,却不知谁才是真正读懂他的人。
    我看《红楼梦》很多次,但从来没有一次能真正读完,小学、中学都是读了几回、十几回便放弃了,虽然师长们说这好那好,但确实读不进去。后来,从连环画、特别是王扶林导演的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算是把这个小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但了解了多少呢,恐怕一知半解也谈不上,现在,当我能把感情问题比较理智的来看,当我经历了一些世态炎凉,当我知道很多事情都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时候,我想,我可以比较深入地看看《红楼梦》了。
    再读《红搂梦》,第一回就看得一咏三叹,唏嘘不已,甚至触目惊心,感同身受。有三个章节最打动我:
     其一: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 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 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 ,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 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 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一段中,二仙所说的:“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哪里是在说与石头,分明是在劝告世人!可是,初涉世事的人哪里肯听?
    其二: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 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 尚未投胎入世. 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 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 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他了.'
     道人讲的这段故事何其动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可能便说的是日后来到凡间经历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纠葛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任何人世间的爱情若没有“木石前缘”的铺垫,都显得那样浅薄和功利。
    其三: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 ,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 听见些` 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 好了歌>>"
     《好了歌》好像很消极,但却揭示了人生中很多无奈的现实。看看后面甄士隐的解读吧,更让人无话可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 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才疏学浅,阅历不够,无法把看到想到的东西表达透彻,但看到这三个段落,真的是如同当头喝棒,开始重新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了。第一段,二仙给石头说红尘,可以看作是解读社会;第二段,道人讲木石姻缘,可是说是解读爱情;第三段,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更是参破了世间万象,说尽了各种人生。
    可是我们怎么办呢?即使你知道生活不过如此,不是还要生活吗?
    继续读吧,没有读完《红楼梦》,说什么都为时尚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