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纪行之一:
惶恐入河大 读禅悟人生
此去开封,不过三日,但确实取了一些不错的地方,得到了不少难得的人生体验。第一日,12月9日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了河南大学,这里曾经是河南省的最高学府,这里有着百年的辉煌历史,即使在今天,她依然以独立而深厚的人文精神闻名于世,专家学者人才济济,莘莘学子桃李满天。早在王立群教授尚未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尚鲜为人知的时侯,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的我有幸在郑州听了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考前辅导课,那种才华横溢、酣畅淋漓的讲课风格,令我一见倾心,如痴如醉。那么好的课只有两个晚上,一直引以为憾。正是从王立群教授那里我初步领略了河大的风采,我断定,有这样优秀的老师的大学,一定是最好的大学。
因为王立群教授,我对河南大学景仰不已,对河大学子羡慕不已。而河大一直无缘得见,被我用想象来堆砌她的模样。我曾经去过著名的北京大学,那也是我非常向往的最高学府,那里也确实博大精深。但无论是地理的距离还是心理的距离,我都感觉北大太远,高不可攀,而河大几乎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可亲可近。只要是渴求知识的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一所大学,而河大就是热爱文学的我无数次朝思暮想的地方,我觉得可能没有机会坐在她的教室里成为一名正式的学生了,但有生之年能够走进她的校园,亲身感受一样那种醇厚的学风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就象一个渴望飞上蓝天但体检不合格的有志青年,能让他穿戴起飞行服,在地面上飞机的驾驶室里坐上那么一回,就足够他激动和自豪了!现在,我终于梦想成真了!
走进河大那座并不高大但足够庄重的校门,心情变得惶恐起来,这里曾经留下多少伟大的足印?这里曾经响彻多少震撼的声音?这里分明就是一座圣殿!因为要拍照,我在校园内慢慢前行,小心观看,冬日明朗的的阳光,落了不少叶子但依然葱郁的树木,充满历史沧桑感和欧洲建筑风格的古老楼群,一切都恍然如梦境。但一切都是真实的。很多感受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在等待在学校内采访相关学者的两名同事过程中,我在校门前阅报栏前浏览《河南大学报》,这是2006年10月31日出版的第885期,看着看着,其中一篇王德军先生的《少林寺的文化解读》让我无法再转移视线,困惑了很久的关于人生终极的问题在他说禅的解读下,豁然开朗,心知肚明,相见恨晚。我取出纸笔,虔诚地抄写下来,如果真的要追求心灵的宁静,不可不读:
众所周知,每种宗教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禅宗哲学认为,“第一义不可说”,因为“说似一物即不中”。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是人所不能知道的、不能言说的。这种不知道是终极意义上的不知道,并不是不可知论。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是不生活而悲观厌世、绝望轻生。知道自己不知道,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一种理性。禅宗教人以顿悟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人生,不要去解释世界,因为在每个人有限人生内,世界是解释不清楚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自自然然地生活”、“著衣吃饭,困来即眠”、“不悲观、不厌世、也不期望值过高。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在于主观自我的感受。不要问为什么,活着就是现在,瞬间即永恒”、“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关键在一“悟”字,一悟百了。
赵朴初先生评价少林寺时这样说: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
……
这段话好像并不高深,但发人深省,甚至振聋发聩。能让我在以顶礼膜拜的心态进入河大之日,恰巧看到这段感触颇多的文字,不能说不是一种缘分。我记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