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美主义者

(2006-09-18 13:49:12)
分类: 真情实感
                        完美主义者
 
    2003年4月1日下午6点41分,千米之高的文化大酒店24楼上,张国荣纵身一跃,像一只飞鸟投向另一个世界。在这之前他在想些什么?在成为自由落体的瞬间,他又是怎样的表情?这个可以用美丽来形容的男子,这个带着忧郁气质的明星,这个有着勾魂摄魄的眼神和独特磁性的声音的全能艺人,如此决绝的告别了喜爱着他的人们,留下永远的谜团。俗人如我,以为一个人有了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盛名,有了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金钱,有了难以计数的为他痴狂的铁杆粉丝……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想什么都能做得到,应该没有遗憾了,应该可以快乐似神仙了,我真的想不到他居然会选择自杀,而且是以如此强烈的方式。
    我极为厌恶同性恋,但当我知道张国荣也是一个“同志”,居然能够接受,实在是因为他的艺术太令人感动,太难以忘怀。《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胭脂扣》里的十三少,《霸王别姬》的程蝶衣,甚至《家有喜事》、《满汉全席》里的喜剧角色,都使人一见倾心,深深吸引,念念不忘。他仿佛就是一道精致的茶,只要喝过,就回味无穷。每当想到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永远不在,心里就怅然若失,难以平静。
    和张国荣之死同样令我难以接受的还有三毛,在琼瑶的言情小说让女同学们珠泪涟涟、欲罢不能的校园时代,第一次听说了三毛这个名字,开始还以为她也是恶俗一族,后来看到《读者文摘》不断推荐她的作品,找来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等书来看,一看顿时惊为天人,那种阅读的快感,只有在阅读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时才曾经有过。特别是我知道,三毛小时候数学很不好,有一次在课堂上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从此自闭在家不出,更是引为知己。因为我的数学也同样不好,也同样被数学老师羞辱过,只是我没有她那样可以在家自学的条件。我读三毛的最后一本书是《谈心》,那是一本杂志给她开辟的一个专栏的文章汇总,在这个由她一个人主持的专栏中,她耐心周到,娓娓道来,如知心姐姐般解答每一个大读者和小读者,为他们排忧解难,很多心理问题的解答,我看了都很有帮助。然而,就是在读完这本小册子不久,传来了三毛自缢的噩耗。
    报纸上这样报道:1991年1月4日早晨七点钟,台湾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医护早班查房三毛不在病床,医护人员查看房内浴厕,发现三毛的身子半悬在马桶上方,气绝身亡。法医推断三毛吊颈时间是凌晨二时。检警双方共同在现场勘验发现:三毛是以一条肉色的丝袜,绑挂在浴厕马桶上方,一个医院专门让病患挂点滴注射液的铁钩上,再将丝袜套在颈部。他们认为,三毛自尽的浴厕内,医院设有马桶护手,三毛只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扶住护手,保住性命。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
    张国荣在电影《阿飞正传》里有这样两段台词:我最想知道我一生最后一刻会看见什么,所以我死的时候一定不会闭上眼。你呢,最后一眼你想看见什么?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一开始飞就会飞到死亡的那一天才落地。其实它什么地方也没去过,那鸟一开始就已经死了。我曾经说过不到最后一刻我也不会知道最喜欢的女人是谁,不知道她现在在干什么呢?天开始亮了,今天的天气看上去不错,不知道今天的日落会是怎么样的呢?
    人们对于张国荣和三毛的死有诸多猜测。比如最简单的是为情所困,说张国荣自杀是因为他所爱的唐先生移情别恋,说三毛自杀是因为想念她深爱的而先他而去的丈夫荷西。其他的更有抑郁症、压力大、看破红尘等各种说法。其实,哪里有那么复杂?不过是因为他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太追求完美了,无法在这个世界实现完美,就到另一个世界去实现了。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追求完美,但现实太过残酷,当我们明白,心灵的童话无法在物质的世界上演,所有的理想都有可能冷漠的铜墙铁壁撞个粉碎的时候,我们就主动的妥协了。而他们,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们没有妥协,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决裂。奋不顾身,走的干干净净。
    我很钦佩这些理想主义者的勇气,又为他们感到不值,是的,确实有很多东西让我们饱受刺激、大失所望、悲愤交加甚至痛不欲生,可是又能如何?你无法改变,你只能接受。你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愈合。有一天,你会处之泰然,哪怕“学习很难,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地狱的使者,考试是把人推进火山。觉得事业一筹莫展,老板的脸色最难看,同事们平庸,资料一天比一天多,觉得女朋友总是在犯错,觉得老婆越来越像炊事班的厨娘,觉得儿子没出息,开家长会没面子。”为什么你们不能呢,为什么一定要那样认真,那样执著,那样追求完美呢?
    他们没有留下答案。如果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就不是理想主义者了,也就不会留下那样纯真如梦的艺术人生了。或许,不必为他们伤心,那另一个空间,可能就是他们的理想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