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的贴 |
人都要生存,也都想过好日子。这就是利,也是私,而这种私利无可指责。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固然是君子,是高尚的人。甚至只要能做到公私兼顾,人己两利,或谋私也奉公,利己不损人,就不能算是坏人。我们无妨将人分为五类:一、大公无私,专门利人;二、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公私兼顾,人己两利;四、谋私也奉公,利己不损人;五、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一是圣人,二是君子,三是好人,四是不坏的人,五是坏人。圣人极少,君子和坏人也不多,最多的是中间层次大体还好和不好不坏的人。他们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无妨说是常人。
--节录易中天《品人录》
易中天《品人录》 书评
□施诺(书评工作者)
城市是本打开的书,所以要读城,人物是幅展开的画,因而要鉴赏。
这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之成败,归结于个人原因,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脸谱化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与黑脸何时出现。易中天并不想如此,这位艺术研究所的教授希望自己看到真实的人物,与历史的全貌。
他注意到中国品评人物的传统,追溯在孩子那里,这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在魏晋,它变成了美;那是一个品评人物风气最甚的年代,人物被以一种诗性的智慧来看待。
现在,似乎顺理成章地,易中天开始以一种今天的智慧去品读历史上那些非凡的魅力人物。
他选择了五个历史上“在劫难逃”的悲剧性人物: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在书中不乏幽默地进行“非历史家言,非小说家言的品味”。但是,思遂的深度在行文中暴露无遗:关于他们的悲剧,易氏说,是‘人治主义者’的迷信与中国文化思想内核相悖的结果”。
“从人物中品出思想,这就是我写《品人录》的初衷”。
正如“以道德代法制”未必就不行,群众意识也未必就不好。人,毕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或人较动物的高明之处,确如儒家所言,是人能“群”。人的自然生存能力并不如动物。他力大不如牛,速疾不如马,高飞不如鹰隼,深藏不如鱼龙,惟有结成群体,才能克服个体无法克服的困难,承受个体无法承受的压力,从而存活下来发展下去。当然,动物也有群。但动物的群不同人牢靠,因此才有“如鸟兽散”的说法。可见,自觉地意识到必须群,是人之为人的特征之一。
或许,每一个伟大时代的解读真的都只在于细节的人物的品鉴。
只是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