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些关于新闻摄影的评论   受益匪浅

(2006-07-03 11:17:22)
分类: 摄影论坛
 
玛格南高度 

转载自《玛格南》画册序言:
  玛格南摄影师的高度,在今天的中国受到挑战并不奇怪。因为在今天,能够拍摄出“像”玛格南式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许多突发事件的现场照片,因为可拍照手机的存在也变得更有可能被及时拍摄下来并传播开去。

  然后,玛格南的照片,最重要的,那是对于世界与人类问题的一种视觉解释,而不只是事件传达。那些专业人士,如果仅仅满足于拍得出玛格南式的照片,那只是在形式上凑近了玛格南高度。拍摄出玛格南式照片并不意味着就自然具备了玛格南摄影师式的对于世界与人类实践的独特看法与表现方式。

  而玛格南高度更要求的是,在张张照片背后所渗透出来,发散开来的一种孤独、一丝悲哀、一腔狂热、一抷挚爱。而就是这种堂吉珂德式的勇气与责任,形成了玛格南高度的最核心的部分。

警惕新闻摄影的两种危险倾向

    当中国新闻摄影开始跟西方学习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东施效颦”般的模仿倾向:极端的观点化和行货般的惟美化。
    所谓极端的观点化是一些摄影记者在连基本的客观纪录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起码的新闻视觉表达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去强调表达所谓的个人观点,而这种照片的结果是直接危害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而行货般的惟美化是当摄影记者们通过网络很容易看到西方通讯社的图片和MSN每周精选图片以后,跟风学习的一种所谓的国际摄影语言,而实际上,这些图片本身如同国画中大量复制的行画,是通讯社或者图片社为了满足他们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客户而形成的很容易标准化拍摄同时又很惟美的一种畅销图片形式,而不是一种为特定媒体夺身定做的个性化图片。我们看当下的中国新锐报纸会发现,如果把他们放到报摊中确实图片十分强眼,但如果这几份为数不多的新报纸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的图片风格大同小异,像啥?像通讯社的纸介版。
    在2004年我曾为此跟同事们在新锐影像论坛中提出过质疑,时至今天这种风潮似乎愈演愈烈。试想:如果每张报纸版面充斥的都是行货照片,那又是新闻摄影一种新的灾难。(视觉天涯)
 
     庄严的距离
 
     摄影者大多能把卡帕的名言放在心上:“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但当我看到一群摄影师的相机几乎抵到匍匐前行的朝圣者的鼻子时,当我看到少年和他的母亲为自己的房子与亲人被洪水冲走而痛不欲生,摄影者还在朝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时,突然发现卡帕的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被拍摄对象行庄严之事和过度伤悲的场合,摄影者绝不能离得太近-----因为那是一种庄严的距离!
     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既因为捕捉了人类苦难和人性的罪恶而获得荣誉,同时也因为无法摆脱良心的责难而困惑痛苦。新闻业越来越面临着哲学与理智的挑战,所以卡特事件直到今天还在被讨论着。灾难时刻需要摄影者的记录。但恰恰在这样的时刻,新闻摄影者的责任和一个人的责任纠缠不清。
      我以为,在所有的灾难场合,人的属性当超越职业的属性-------人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陈小波)
 
 
    技术的进步如果代替了大脑的思考摄影的你是什么?据说如今当下的照相机能连拍8张甚至更多,于是就有了一个一般的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聚集20个以上摄影记者的“场景”,于是就有了在这个如篮球场一般大小的地域快门如炒豆响起的“音效”,于是就有了上述中的三辆车相撞一个摄影记者“竟然”拍了300多张照片的情况。然后,勉强发表了一幅。呵呵,如之奈何?学者王守国先生指出:这是典型的技术代替了思考。我说,那样的境况就怕“拍疯”——在机枪般响起的“在场”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只会下意识地按动快门。和弟兄们谈到,这样如此是否会把布勒松气的死去活来再次死去?弟兄们拒绝回答,报之以哈哈大笑——河南话说“咋办咧”?列宁同志问“怎么办”?汉高祖刘邦曰“如之奈何”?(刘书志)
 
 
    为什么我们的新闻载体对这些信息传递极感兴趣?真的是卖点很高?读者愿意接受?说心理话,我本人一直很排斥恶性突发新闻的采访和传播。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阳光灿烂的信息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我们这个地球太多血腥的战争与恐怖事件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摄影师能否抱成团用一种合力宣泄正义与美好,让社会的每个角落充满健康和温暖!
    也许,了解我的摄影语言和历史的朋友会质疑:你曾经不就是靠突发事件出名的吗?你的《目击杀徒杀人》还不够残忍和血腥吗?说句心里话,我永远不愿意再回顾我拍摄的《目击杀徒杀人》的任何一个细节,那是一种折磨和无奈。随着年龄和摄影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不愿意用镜头去记录恶性事件,越来越排斥这种不能给生命传递阳光色彩的东西。我甚至常常会不自觉地拍些鲜花、绿草、蓝天和美女,让心灵净化,让身心愉悦。
    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生活在和谐和美好之中。
    可我又很矛盾,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不和谐、不健康的元素太多,我们不用手中的武器试图去改变一些东西、纠正一些错误的现象显然是不负责任。那我们就做些能改变某种东西的新闻出来吧,不一味去追求血腥,不单独为新闻而做新闻。让我们扶持有力的影响语言来扶正祛邪,那怕是一点点,只要达到效果,我们足可以慰籍心灵了。(陈更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