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 看英雄(之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金庸先生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最好的小说。我少年时曾好奇地读过这部著作,但觉得艰涩难懂,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最近感到很空虚,我又从书架上取下它耐着性子读,毕竟阅历多了,读着读着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依然有一些字不认识,有一些典故不明白,但还是通过阅读悟出了一些东西。记性不好,不记下来怕忘了,再者虽然自己只是井底之蛙的粗浅认识,毕竟是自己感受的东西,值得做个记录。
《三国演义》的描写特点是言简意赅,毫无废话,经常是四字短句。写人物很少用形容词,主要使用语言来勾勒人物性格,生动的语言使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目前我只读到一点点,但已经深为罗贯中精彩的符合独特人物面貌的语言所折服。其实很多地方不用什么点评,把那些生花妙笔照抄下来便受益匪浅了: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写到黄巾作乱,朝廷出榜招募义兵,刘备出世时。年已二十八岁的刘皇叔对着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一句话便彰显了张飞勇猛爽直、忠心报国的性格。
写到曹操出世时,有知人之名的汝南许劭对曹操的评价也是一语命中要害:“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而且更耐人寻味的是“操闻言大喜”。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写到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出世,其年时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随后便施展手段,吓退群贼,收回财物,并赶上杀一贼。区区十七岁的少年,有勇有谋,视群贼如草芥,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写到国舅何进欲除祸乱朝廷、在灵帝驾崩后秘不发丧,欲另立新君的宦官集团十常侍,向宫中大臣问道:“谁敢与吾正君讨贼?”一人挺身而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豪气干云。此人非别,正是袁绍袁本初。虽然以后的事实证明,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器,但起码在此时,他不愧是名门之后。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写到何进被杀,袁绍、曹操趁机诛杀十常侍宦官集团,宫中大乱,少帝与陈留王在混乱中被宦官张让等劫持,后侥幸脱险,以救驾之名实有谋逆之心的西凉董卓出现后见到帝、王居然不下马叩拜,陈留王,也就是日后的汉献帝曰:“汝来保驾耶?汝来护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此时的陈留王与吓得战战兢兢,惊慌失措的少帝相比,以颇具帝王气象,难怪董卓此时已怀废立之心。
董卓进入京城,开始野心膨胀。用赤兔马和金银珠宝换来了见利忘义、杀死义父的吕布之后,果真不顾群臣反对,要废少帝为王,立陈留王为帝,并说“有不从者斩!”又是袁绍挺身而出,坚决阻止。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剑拔弩张,针锋相对,董卓的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号令天下、为所欲为已经原形毕露,袁绍的奸佞面前寸步不让,生死置之度外,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间奋起高呼则令人钦佩、赞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