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旅行随记
卡萨布兰卡影像
——摩洛哥印象
卡萨布兰卡不是看的,而是要去体会的。
带着憧憬和美好的想象,走进卡萨布兰卡。一开始,因简陋的街道,简单简朴的“7酒店”,曾一度有点失望。当天傍晚的市区观光,导游带我们去了圣人区和哈桑二世广场,对卡萨初有印象。卡萨布兰卡市(简称卡萨),现名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是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市。卡萨在公元12世纪就已经建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在摩洛哥全国的工商、金融中心和海运、航空交通枢纽都在卡萨,卡萨被誉为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因此,卡萨的这一特殊身份,注定了卡萨一定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圣人区并不是因为住着什么圣人,而是一个传统集市。它拥有一排排小铺和摊位,这个街区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人建立的,当时的目的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它的建筑风格结合了摩洛哥传统建筑与现代设施和法国的风格,甚至连清真寺都朝向一片草坪,就像一个村庄的教堂(百度介绍)。对圣人区印象最深刻的是闲人很多,茶馆或咖啡馆门口,排排坐着一大帮男人。他们看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有点无所事事的样子。后来知道这真可以成为摩洛哥的“国照”,因为到处都有这个景象。比比皆是的小铺,穿梭来往的行人,高耸的清真塔,还有大幅的默罕默德六世国王像,无不体现着一种平和。另外,我还注意到简单的一个街口,竟然有好几家书店,似乎又给人带来了浓浓的书卷气,这大概是因为伊斯兰教义信奉学习吧。












哈桑二世广场也叫鸽子广场,来到广场,你会看到无数的鸽子在这里巡游和觅食,怀抱婴儿的妇女、满场飞奔的孩子们,还有四处张望的游人。不远处,威严耸立的法式教堂和绿树掩映下的阿拉伯清真寺交相辉映,不同的文化同时存在于这个广场之上。广场周边,都是卡萨的政府部门,包括市政府,最高法院,邮局,公安局等。虽然古老,但是一点也不奢华。街上时而驶过的有轨电车非常漂亮,才突然觉得,这里古老的文化也夹杂着现代的文明。










卡萨的亮点是在第二天才看到的。
早上8:30我们就驱车来到了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已故的哈桑二世是现任国王的父亲。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的西北部,非常的美丽大气。这是唯一的一座海边清真寺,被称座落在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这个清真寺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却拥有巨大的影响。是由哈桑二世国王提议修建的。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是自海上来的。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哈桑二世清真寺,也是北非最现代化的清真寺,它的建筑结构,可以让信徒们听着海风,望着星空祈祷。哈桑二世清真寺不仅向全世界的穆斯林敞开大门,而且还向游人免费开放,不过非穆斯林的只有贵宾和经允许的参观者(好像还是要门票的)才能进入。这个清真寺内部构造,及周围的环境都是非常美丽大气的,值得参观。
















卡萨第二个美景在海边。摩洛哥位于北非的西部,它的西面全部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达1700公里。而卡萨就在海边,是摩洛哥第一大港口。“迈阿密海滨大道”是濒临大西洋的一条观景道,也是卡萨布兰卡最美的地方。海滨大道有一条宽阔的车行道,车道临海的一侧则是宽敞的木栈道,扶栏可以眺望蔚蓝的大西洋。栈道栏杆下伸向海滩的部分,是一排紧密连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充满了悠闲的度假氛围。在海滨大道往南几乎到了尽头的转弯处,有一家当地知名的咖啡厅“迈阿密”,也因此命名了这座大道的名称。迈阿密咖啡馆坐落在高高的堤坝上,两边临水。坐在露天的院子里,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可以尽情享受阳光、海风,还可远观层层白浪和逐浪人在嬉戏。












在卡萨看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心心热热盼望的里克酒店。那个在《北非谍影》中掳掠了多少痴情男女情感的地方,此时却没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感动。导游说,如今这个根据电影场景复制的咖啡馆,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就外观一下吧。正好有一个咖啡馆的侍从开门出来,不过他随手带上了门,里面什么也没让人看见。还是那幢不高的小楼,白色的墙;还是那两棵棕榈树,绿色的树叶。里克咖啡馆的门口,换上了一批来自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人。
至此,我关于卡萨布兰卡的梦结束了。一样的美丽,一样的令人憧憬。











写于2017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