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10元100元

标签:
教育培养做人 |
分类: 心情 |
2元10元100元
1979年初我们从黑龙江回到上海,因为还没有最后落实户口,没有工作,几乎身无分文。后来先生被街道找去,7角钱一天,帮助工作。我们算是有一点点钱,一家三口靠双方的父母度日。那年秋天,我们总算都落实好户口,一个进了人民银行,一个进了黄浦烟草,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慢慢的,我们的孩子长大,开始懂事了。那时,家里的条件好多了,父母都有退休工资,我们又有了稳定的工作。因此,通过我们自己的经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有了另一种想法。我想到的不是教孩子怎么去挣钱,而是先要教会孩子怎么用钱。
家里昙花开了
孩子小时候,家家都会碰到一个“零用钱”的问题,家长怎么给,孩子怎么用。我们的做法就是本文标题所言,“2元10元100元”。我们给孩子零用钱的前提是,她的吃穿用、读书等大事都是由我们负责,给你点小钱,随便你怎么花。大概是从孩子上初中开始的。我每星期给她2元,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好看的粘纸、橡皮,好吃的小零嘴等。也可以攒起来,买一样贵一点的东西。等她长大一点了,或许是到了高中吧,每周就是10元了。这期间我们从来也不查她的账,也不问她买了什么。家里好像是多了一些磁带,而女儿也很会唱流行歌曲,这倒是真的。女儿也很适应这样的方法,从来不会要求赊账或提出其他非分要求,因为她知道下周一自然又有钱会进来了。等到她上大学时,就是每周100元了,这包括了她在学校里的伙食费。
在那些年中,我们教给女儿的理念是用钱要有计划,要量入为出,而钱是能积少成多的。同时也教给她,在你可能的条件下,要选择买好的东西。有了这些观念打底,女儿参加工作后,我们就没有在经济上管过她。我们从来没有要她交过钱,也没有代她管过钱,她所有的收入都是自理的。而在我退休以后,女儿就知道要多为我承担些什么,从那时起,我的穿衣、护肤等生活用品就多是女儿为我打理了。为爸爸添置四季的着装也是女儿很多年以来的事情,而我就成了不称职的太太了。现在我们都退休在家了,女儿为我们操心的事更多了。我们的电脑、手机、ipad都是最好的,她还负责教会我们用。吃好吃的,穿时尚的,带我们去旅游……我们成了无忧无虑的父母。
在我的思想中,会用钱比会挣钱更重要。会用钱,能用很少的钱做很多事;不会用钱,有再多的钱也不够用。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曾经非常的没有钱,但我们靠自己的勤奋和家人的帮助,都体面的过来了。所以,我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要以赚钱为目的,一定要以工作、事业为主,工资收入为辅。我曾很多次的告诉女儿要好好工作,努力学习本领。随便人家给你多少钱,给你做什么岗位,你都只要把事情做好,不要在乎多少钱。因为随便在什么朝代,在什么性质的单位,都需要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而本事是通过做事学来的,做过就算学过,一次,两次,以后你就会成为专家的。等你有了本事,你就不用担心人家不要你了,带着你的本事,你就可以走天下了。庆幸女儿是很听话的,这么多年工作下来,她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在客观上她也就积累了自己的财富。
经常听到看到人家为教育子女,为家庭琐事,房产、遗产争得不可开交,反目成仇。而这么多年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不管有钱没钱,都要落落大方。做人一方面眼界要高,不要贪小利;另一方面心地要善良,有条件了要散出去点帮别人。好在这些年来,女儿的为人处事已经很懂道理了。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父母与其千方百计为孩子找外教,找一所好学校,不如自己先做一个好老师,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无声无形,却可以滋润到孩子的心田,影响到他(她)的一生。现在的社会也还像是个大染缸,无奇不有。钱就是这染缸里的魔鬼,成也是钱,败也是钱。能够把握好钱的尺度,就能把握好人生。记得我们的裴行长在我们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就告诫过我们:“钱那个东西够用就行。”我的理解:这不是温饱阶段的够用,而是小康后对钱的把持。所以我不但自己记住了,也教给了女儿,还一直在行里新进员工的培训中传达老行长的这句话,希望他们都能懂这句话。
市面上为钱团团转的事情太多,一会儿抢个红包,一会儿送个积分,我都是极不赞成的。什么事情要沦到以钱为目的了,这件事也就走到了尽头,对个人的成长,对社会的进步毫无意义。
岁月悠长,人生苦短,活着要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