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标签:
看电视微信微博 |
分类: 随笔 |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能说明个啥,尤其是现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天天守着电视、收音机,随手可以拿起微博、微信,真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过到底听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却很难表达。
秋日的竹
讲现在言论不自由,那是因为没有生活在从前,我看现在是什么都敢讲,真有点百无禁忌。所以我是选择性的看和听,片头照片不堪入目的,一律不看,标题一惊一诈的,也不看。想想如果正文内容要靠这种办法来吸引人,那也好不到哪儿去。还有,这几天流行什么,我就不看什么。记得老早读“统计学”时,那位老师说过,“任何产品一经畅销,就马上要转产。”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我觉得也适合现在的每天看看。什么消息、事情刚出来的时候还可以看,一会儿就不象话了,千奇百怪的段子都有。比如现下的美国大选,小道消息、牢骚怪话,无奇不有,不知哪个是真的。所以我是流行说王宝强了,便不看王宝强;流行说郎平了,就不听郎平,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
小区对面有个创业园区,旁边开了一家西餐店。
这样的言论环境很需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或跟风逐流。经常看到一条拨人眼球的消息,被大家传来传去,结果是假的,还会有人为这条假消息义愤填膺,慷慨陈词。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清,每天都会发生,我看传播的这些人不是不动脑筋,就是别有用心。
良好的言论环境是要靠大家共同来建造的,但是因为文革的遗毒一下子是不能肃清的,很多道理、规矩有点年龄或有点级别的人也未必清楚,所以还是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现在上海话也可以上电视了,有各种沪语节目,不过讲的上海话真值得推敲。经常听到一些词语是用的不妥当的,我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许我们说的。还有的也不是正经上海话,我们上海人也听不懂。所以改革也是不容易的,不能用创新做挡箭牌,藐视了传统。
西餐店内景
我曾经写过“话说一个‘抢’字”的文章,至今我仍然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年来,那么多人依旧对这个字那么顶礼膜拜,对这个动作会那么依依不舍。微信群里经常有“抢”的,企业逢年过节也要“抢”的。反正我是不喜欢的,我也不会去做这个动作,抢来的东西会是好东西吗?。我还努力影响自己的孩子不要被世俗带坏了,我们不“抢”也可以做好人,做好事的。我母亲一直教育我们: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倒要看看,这个“抢”要抢到什么时候。
一家人来此便餐
择一个秋日午后,随便写个三言两语,把心里的一些想法留在了文章里。
2016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