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二三事

标签:
母校校庆培明中学 |
分类: 心情 |
母校二三事
——写在培明中学九十年校庆
10月31日,高中时的母校培明中学九十年校庆,我们六六届高三(1)班去了十几个同学。 我们是一批比较老的校友了,高二的班主任周才珍先生,以及当时的团委书记林丽妹老师和我们同在一个教室叙旧。清一色花白的头花,个个脸带皱纹,步履有点蹒跚,这就是离开学校四十七年后的我们。
去年走过学校门口所拍
学校办学理念(去年走过学校门口所拍)
高中时同学的照片
现在的红旗楼
二楼是我们高三(1)班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现在成了会议室,进去拍张照。坐第一排的和最后一排的都保持了原来的高度。
校园里的假山池塘因为绿化多了,反而显得小了。
原来的卫生室
母校的种种好处都结束在那个非常年代。1966年,当我们正踌躇满志准备参加高考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虽然是女中,都是女孩子,但在那个“论成分,讲出生”的年代,男女也都一样了。当时的情况不像现在,是个孩子就要上大学,那时候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各家的父母亲会根据家里的情况,让孩子考中专技校,或直接进厂上班等。所以能上高中的不多,能在女中上学的,自然是“出生不好的多”(不知现在的人能看懂这话吗)。文革开始后,大部分同学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出生在不同家庭的同学则会划起了界限,有的还会结怨甚深。就这样,一场风暴让我们各奔东西,没有毕业证书,没有毕业典礼,连毕业照也没有拍过,同学一场,却变成了陌路人。
再见面时,已经毕业快三十年了,大家都年近半百了。1995年秋天,培明中学七十年校庆,我们终于又回到了母校,看看已经生疏的同学,还有偶尔出现在梦里的校舍。跟现在的我们相比,那时候还算年轻的,都没有退休呢。后来的二十年,我们也碰过几次头,有三次还是来我家里聚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大部分同学都做了奶奶外婆。校庆九十年时再回母校,我们真的都已经白了少年头。令人欣慰的是母校变得更漂亮了,虽然没有了高中部,但和华山美术学校联合办学,成为有特色的学校。而校园更加漂亮,被评为上海市的花园学校。
1995年七十年校庆,后排中间戴眼镜的是高二班主任。
中间的男老师是语文老师
和林丽妹老师
我是当年初三(7)班的辅导员。照片中有三人后来跟我去了黑龙江。
中间一个是高一的三角老师,右面是我工行人事处的同事,和老师是同学。
1995年在我家
千禧年的聚会
后排左起1——3名同学在近几年中相继离开了我们。
2002年在我家
2011年在我家
九十年校庆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都说往事不堪回首,可我还是觉得很欣慰的。我很喜欢培明女中,很感谢母校、及母校老师的精心培养,让我们在高中毕业时就已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让我们具有坚定的信念、正值善良的品格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稳,不怕风雨,也不惧艰难困苦。很具有戏剧性的是,后来我也当过十几年的老师,脑子里经常出现一句歌词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而对比的就是这些曾经教过我们的先生(那时候我们称呼老师“先生”)。我领了三十年的教师证,但教师节时真正想到要感谢的,是我们自己的老师。
下一个十年,校庆一百年的时候,我们都将要进入耄耋之年了,祝愿大家健康幸福快乐,百年校庆再相会。
红旗楼门口集合着我们
红旗楼通向二楼的楼梯。
二楼走廊
跃进楼
跃进楼侧楼
二楼都是图书馆
校园
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