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今貌

标签:
古镇千灯走走看看 |
分类: 旅游 |
每周走走看看(4.28)
千灯古镇今貌
古镇千灯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2009年的春天,我随行里的退休人员一起去过千灯踏青,对古镇留有美好的印象,回来后还用照片做了PPS“2009年春天的千灯镇”。一晃,六年过去了。先生退休回家后,曾一直惦记去一次古镇,我也想再去一别六年的千灯,看看古镇的街、宅、桥,还最好有幸听一曲。
今天的千灯古镇
2009年春天的千灯古镇,秦峰塔,恒升桥
有人对古镇千灯做过最美的注释:“古旧的房檐,剥落的墙垣,静静流淌的河水,似乎都在诉说着她的历史,她的故事。咿咿呀呀的唱腔随着河船飘近飘远,大红的灯笼,追着日月熄灭点燃,朴素镇民的眼睛,总是看着游人来了又走了,带去满眼的小桥流水,传播沉淀的古香古色。”这,也是留在我心底的古镇美景。
这次再去千灯,古镇的桥宅依旧,被当地人称之为“美人塔”的秦峰塔,仍鹤立于粉墙黛瓦之上,身姿依然苗条绰约。古塔前面“三桥邀月”的美景,也还是千灯的标志。最外面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是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则为恒升桥,意为步步高升,是清代特色;河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这三座桥共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三桥邀月”。走过恒生桥,进入古镇老街,最先见到的是被称之为“千灯一绝”石板街,那每块长约 2米,宽均50厘米的石板,继续在人们的脚下静躺着,黑黝黝的蜿蜒数华里。石板街入口的对面有一块表示千灯是昆曲发源地的石碑,石碑后面是古镇的延福禅寺,秦峰塔便座落于寺内。
千灯古镇的牌楼
延福禅寺
我们开始在老街里巡走了,寻觅着古镇的旧貌。石板街旁的双口承福井,民居斑驳的宅墙、老旧的木质门窗、排门板、倾斜的埠头,都一一告诉着人们古镇苍老的岁月。石板街上修缮得比较好的,都是属于要凭票入内的景点,如淞南书场、顾坚纪念馆、千灯馆,以及最有名的顾园等。顾园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居,其震耳发聩、掷地有声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天下无数仁人志士,并代代相传。
老街书场
古镇上最美,最引人入胜,应数那悠悠的千灯浦了。昆山人把比较宽的河称之为浦,千灯浦也有称尚书浦的,是一条笔直的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白墙黑瓦的房子很有水乡特色。千灯浦的来历并不牵扯什么名人,而是和吴越征战时的普通将士有关。镇名千灯,最初来源于千墩,而所谓千墩就是指吴淞江畔的第一千个土墩。每一个土墩下埋藏着多少故事已无人知晓,而整整一段吴越征战的历史却随着千灯浦的流水一直流淌到今天。每一张带着千灯浦的照片,都让我觉得历史的凝重而又柔情万丈。
凝香桥
相隔六年的两次千灯游,让我有了一个比较。前一次的古镇更旧一些,也更静一些,游人不多。而这次呢,有的景点翻新过了,古镇热闹了许多,甚至有点嘈杂了,而我更喜欢原来的千灯。古镇应该有古镇的样子,现在却被严重的商业化了,尤其是刚进去的那段路,每个门面都是店,连寺庙前也不清净,卖的都是婚纱、古装。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扩音喇叭不断的放送着流行歌曲,让人真有不知道到哪儿了的感觉。人一多,随之而来的便是脏。沿河的小吃店一个挨一个,地上脏得无法下脚,最后,我们只得赶回家吃午饭。古镇游还只能买联票,每张六十元,如果你只想去顾园,也必须买全票,这个做法好像也不够灵活。以后再让我去千灯,恐怕要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不好的景观都没有有意去拍)。
人为弄些荷花就不好看了
江南水乡、古镇永远是人们心头的梦,因为她美丽、富饶、古老而充满生机,还因为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因为没去跟昆曲有关的景点,如顾坚纪念馆、古戏台等,这次仍旧没有听到昆曲声,留着下一次吧。回家路上,路过国展中心,领略了车展门外的热闹,算一个小插曲。
千灯凝香桥边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