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七宝教寺

标签:
七宝古镇七宝教寺走走看看 |
分类: 旅游 |
每周走走看看(1.7)
冬游七宝教寺
自搬到金汇路居住以后,七宝就算是最经常光顾的景点了,因为它是离家最近的水乡古镇了。早些年是陪着父母逛七宝老街,吃七宝鱼头汤、白切羊肉、汤团、方糕等各种小吃,后来会去七宝买一些知名的小吃,回家招待客人。而近两年则多次陪远方来客到此一游,也算是上海一景了。由于每次的目的都相当明确,完成了就走,因而从没好好考证过“七宝”的来龙去脉,尤其对七宝塔更觉神秘,但从没有机会走近过它。
2011年时的七宝古镇
2013年秋黑龙江知青朋友来上海,泛舟蒲汇塘
上周三(1.7)上午,风和日丽,驱车来到新镇路。远远望见七宝塔,心想,这下一定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不枉做了七宝镇十几年的邻居。网上查得七宝镇是“因寺得名”,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公元1008年,北宋皇帝赐额七宝塔为“七宝教寺”,由此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我们在河对岸的停车场停好车(10元钱随便停),便绕到了镇上。这里是七宝镇的东面,和我们平常经常去的老街不在一个方向,这里没有那么热闹。而“七宝教寺”就坐落在七宝镇的这个部位,面临蒲汇塘河与横沥泾河的交汇处。
在停车场看七宝塔
左边河中是一清洁河道的工人,是他的辛勤劳动,才使河道清清。
走过教寺桥,来到正山门。如今的七宝教寺是2002年移址后重建的,为香港著名设计师俞宗翘先生设计,其特点是柔合了汉唐以来早期古寺建筑的风格,充分使用现代工艺和材料,从而建成的新世纪的佛寺。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建起了山门,钟鼓楼,天王庙,大殿,讲经堂,法堂,藏经楼,僧寮,客房等,并配以七层宝塔在一旁,显得庄严雄伟。我们在山门左侧的“法务流通处”买过门票(5元一张),步入山门,这“汉唐遗韵”的建筑,果然不同凡响,让人感觉和见过的其他寺庙不一样,最大的特点是线条简洁明朗。传说当年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美誉,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黄瓦,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景色十分优美。可能因为是近两年又从新装修过,还收着门票,园内人并不多。但是所有可以上香的地方都烟雾缭绕,还不时可遇见双手合十的,或在跪拜的信男善女。远处还有绕梁的梵音,并传至园内四方。我围着宝塔四周走了一圈又一圈,每层宝塔都有一圈风铃,风吹金铃嗡嗡作响,铃声十分的高远和神圣。
教寺桥
山门
走近山门
山门左侧
山门右侧
汉唐遗韵
七宝塔
檐角风铃
“七宝教寺”的寺园名慧心园,分为东园和西园两处。东园有牡丹花园和聚宝莲池,牡丹花园有半米高的花坛五个,围成玉佩型,开花的时候一定很好看。北面还有一个重檐牡丹亭,亭柱上刻有颂花楹联。聚宝莲池则汇聚了镇寺的六宝铸铜雕塑,有氽来钟、金鸡、玉筷、玉斧、神树和金字莲花经等。这一块似乎仍在修缮中,显得有点凌乱,聚宝莲池的周围还设有画廊和诗廊。隔河便是古镇民居了,还有停车场。
寺园的西园为“经幢园”。园中制高奌建有“经幢台”,台正中立有十一米高花崗石经幢。经幢台坡下,有三处佛义小景。“磐石应化”、“灵石拜佛”和“松吟心经”各具特色。“磐石应化”仿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景。“灵石拜佛”是一块7米高太湖石,形如僧尼,朝教寺正门合掌禅礼,颇显虔诚。“松吟心经”则为经幢台北坡松林中一小亭,冠名听松亭。寺园被布置得高低不等,错落有致,山路弯弯,曲径通幽。隔河是古镇风景,白墙黑瓦,有很多是新建的仿古式建筑。
灵石拜佛
磐石应化
经幢台
氽来钟
松吟心经
风过细竹
树梢挂枣
香火缭绕
因时间关系,很粗放的绕寺园一周,只看了个大概。庙宇深处,宝塔高处均未曾登临,须留在下次作深度探访。我们出得山门,又走过教寺桥,回到古镇凡人间。这是一片新建的区域,环境是很漂亮的。再一路往西,就到了七宝老街了。因不是周末,老街并不太拥挤。选择曾经吃过几次的小笼包子店午餐,不经意间发现物价涨了许多,原来24个无锡小笼才23元,现在已经是70元了。小笼包子的味道还可以,这馄饨就不敢恭维了,太难吃了。
教寺前两棵银杏
进入古镇的小桥
河两岸风景
古镇新建筑
地下美食街
老街古庙
七宝老街
穿过老街,走过新街,回到新镇路停车场。天气真好,淡蓝的天空,白絮般的云彩,映衬着红墙黄瓦的“七宝教寺”,让人特别的爽心悦目。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