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见闻

标签:
埃及卢克索之旅杂谈 |
分类: 旅游 |
卢克索见闻
去卢克索旅游,一定是带着一种神秘的感觉,还有一颗虔诚的心。
卢克索是埃及中南部的城市,距离开罗 670公里,也位于尼罗河畔。因为卢克索正是坐落在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底比斯的南半部遗址上,所以城内遍布古城底比斯的遗迹。那令后人敬仰的神庙、倚天的石柱、精美的石雕、庞大的陵墓,都像一部部厚重的历史书,向前来学习观光的人们讲述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历经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这更足见卢克索在埃及的地位。
尼罗河的上游源头有两条,分别为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青、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土穆汇合后流入埃及,自南向北,在埃及境内一路流经1350公里。河谷处的尼罗河穿卢克索城而过,将其一分为二。由于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在河的东岸是壮丽的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河的西岸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两个世界永恒循环的圆圈。
我们在卢克索的旅游景点有五个:帝王谷、哈普苏特女皇神庙、孟农神像、卡尔纳克神殿,及卢克索神殿。
帝王谷位于尼罗河西岸,距岸边约7公里,我们坐的大巴,开着,开着就进入了一片砂石山谷。谷内砂石裸露,寸草不生,非常荒凉。当年的法老们,为了死后不被人打扰,选择了这么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谷,作为自己永恒的住所,真是用心良苦。可谁知在后来漫长的几千年里,不仅被觊觎陵墓中财宝的人盗空了绝大部分随葬品,到后来还成了让无数旅行者向往的地方,每天有数千人来此踏访,这一定是法老们所始料不及的。这里已经发掘的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基本是属于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的法老们的(大约是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所有的陵墓都是基本相同的模式,每位法老从登基的那一天起,陵墓便被开始建造和装修了。目前,帝王谷有十几座陵墓修葺后向游人开放,而且每天都是轮着开放的,一张80L.E(埃镑?)的门票,只能看三座陵墓。因为不能带照相机,所以进了帝王谷,就是排队跟着人走,看过拉倒。在我们这种年纪,看一遍能记住些什么?跟没看过差不多。我只记得每个陵墓都是走斜坡下去,两边墙上有壁画,有的是彩色的,有的墙上有方形、圆形的孔洞,是放随葬品的。可能是陵墓越深越考究,还有带拐弯的。因为不认字,看不懂指示牌上写的什么,我问了导游,我们看的是谁的陵墓?他也说不太准,或者是第九、十、十二座?或者是第三、四、九座?看来第九座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墓是一定看过了,应该是有竖琴演奏者的石像的,可我记不清了。神秘的帝王谷就这样算看完了,其实那三座空荡荡的墓穴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反倒那裸露的砂石山显得更壮观,一定也有很多人没见过这样光秃秃的连绵的群山。
帝王谷入口
从网上下载帝王谷全貌
从网上下载陵墓内的棺椁、壁画
哈普苏特女皇祭葬殿 古埃及的法老们不仅为自己建造陵墓,还建造祭葬殿,或称陵庙,而且为了不泄漏陵墓的秘密,祭葬殿是建在另一处的。在所有的祭葬殿中,要数哈普苏特女皇的祭葬殿名气最大。据说她是埃及历史上唯一的女法老,哈齐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我们驱车离开帝王谷后,没开多远就到了哈普苏特女皇的陵庙,其实就在帝王谷的山背后。这里的地势很开阔,远看陵庙,就能感觉它的雄伟高大,气势不凡。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含意深刻的浮雕。内殿凿于山崖之中,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建筑中和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典范,站在女王神庙的任何一层柱廊上,都可俯瞰远处。游客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体力,或近或远的观看着这座陵庙,欣赏着旁边的风景,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交汇和碰撞。
哈普苏特女皇的陵庙就在帝王谷的山背后
在河西岸的景点基本看完了,中午12点集合,去一家叫“王朝”的中餐馆午餐,下午我们就要往尼罗河的东面去了,那里有很多人在来之前就十分向往的两个神庙。我们在去餐馆的途中经过了也久负盛名的孟农神像,这两座石像就在河西岸的原野上矗立着,周围什么也没有。石像背后的神殿、以及四周所有的其它建筑都被岁月摧毁了,唯独两座石像还在那里俯瞰人间。巨象高有20米,但风化严重,面部已不可辨识了。但不管他们有多丑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还是给他们留影,或和他们合影,证明着这史前史后的两重天。
卡尔纳克神庙 这是埃及最大的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代,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曾先后经50多位法老的扩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卡尔纳克神庙不仅是一处宗教遗址,更是集古埃及文化、历史、建筑、绘画、雕刻之大成,来到此地的人,无一不大加赞叹,佩服声不绝于耳。跟着导游走过排列整齐的“公羊大道”,几十座羊首狮身的雕像分列两厢,公羊是阿蒙神的化身,每个公羊头前、狮子的两个前爪之间有一尊法老的小雕像,象征着法老受到阿蒙神的庇护。眼前就是一座宏伟城门,门前立着八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他的两腿之间镌刻着真人一般大的王后雕像,一大一小,和谐地融为一体。紧接着我们就步入了“柱厅”,人称“艺术世界奇观”,134根巨柱排列在这近6000平方米的厅中,犹以中央两排12根柱子最为粗大,每根高23米,直径3.4米,柱的顶端呈伞状。任何人站在柱旁,都显得十分渺小,有人发出了“伟大”的感叹。此时的导游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我们一下子都自然解散得难觅踪影了,各自寻找着自以为最佳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拍摄着这世界奇观。接下来的两个庭院,应该是矗立着方尖碑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两座了。一座高23米,另一座高29.5米,相当于10层楼,同样不可理解的是,几千年以前的人们是怎样做成这些事的。进入神庙的“圣地”了,这里应该是放圣船的圣船殿和节庆厅,不过眼前展现的也是岁月留下的惨影了,很难想象当年的辉煌。再穿过座座庙门,来到后院,忽觉空旷了许多,原来此地有一泓清水,这是在干旱的土地上,人工挖掘的“圣湖”,湖水很清,倒影很清晰。一旁有一座甲壳虫的雕像,埃及人认为是繁衍后代的象征。这座最大的神庙,被我们“蜻蜓点水”过了,原路返回,又扫了一遍喜欢的景,才有点舍不得的离开了。
公羊大道
正门口,人显得很渺小。
中央石柱
到处可见的浮雕,刻着象形文字。
这里应该是圣船殿
甲壳虫石雕
后院圣水
高墙下面
卢克索神庙就在卡尔纳克神庙的南面,始建于公元前1400年,比卡尔纳克神庙晚建,而且规模也小了许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在埃及及世界上的声誉和威望。因为卢克索神庙最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神庙建筑风格,还集中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记录了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活动,以及历史上侵略者入侵、政权更迭、试行新教和其他历史事件的印记。神庙的正门矗立着一根高 23米的方尖碑,与之配对的另一根现矗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塔门前还竖有一对拉美西斯二世的坐石像,坐像均高14米。进了塔门,穿过拉美西斯二世的庭院,我们看到带有阿拉伯色彩的阿布赫格清真寺,然后也是一个多柱厅,这里有7对16米高的粗壮圆柱,同样也显得高大,令人震撼。再穿过一个庭院,就是神庙最深处的“圣地”了,这里三面都是柱廊,在西斜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神奇的光彩,会拍照的人都用尽浑身的解数,捕捉着神庙遗址美丽的身影。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们发觉旁边就是尼罗河,因此急匆匆往那边走去,抓拍到这一段尼罗河的倩影。
卢克索神庙正门
快下午四点了,我们就要启程去红海。卢克索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仅因为这里的古迹,还因为它比开罗、亚历山大整洁、干净得多。那天是我到埃及后思考得最多的一天,后面我会用文字记下我的感受的。
(未完待续)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