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的话

标签:
老人言做人杂谈 |
分类: 心情 |
辛卯年,一曲“小兔儿乖乖”让我想起许多:
阿婆的话
我们家的籍贯是江苏金坛,称呼爷爷——“阿爹”,称呼奶奶——“阿婆”。跟大部分上海人的家庭一样,家里实行隔代领小人,我们小时候因为父母亲上班,都由阿婆带大,我们的孩子,也因为我们都上班,由他们的阿婆或外婆带大,而现在,我们都到了当阿婆的年纪了,自然就承担起了带领抚育第三代的职责了。光阴荏苒,岁月悠悠,儿时起就耳熟能详的阿婆的话,在我们家已经传承了好几代,并且经久不衰。从刚刚哇哇坠地就开始倾听的摇篮曲,到牙牙学语时的儿歌,从从小培养的各种做人的规矩,到挨骂时听到的责备,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亲切,富有哲理,阿婆的话让我们循规蹈矩,长大成人。
阿婆的摇篮曲只有一句话:“嗯…嗯…,宝宝是要kuku(上海话睡觉的意思)了”,但配上了悠扬的曲调,阿婆反反复复吟唱,怀里的宝宝就渐渐入睡了。阿婆的儿歌多得很,有的连我们长大后都搞不清是什么意思,但说给孩子听时,说的人头头是道,听的人也煞有介事,而且以后还都能记住了。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鸡鸡斗,重重飞,飞到高山吃白米……”,“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葡萄四斤壳……”,“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我要进来……”同时还要配合着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让学话的孩子乐此不彼。我们家还有段经典的说词,很长很长的,都有点背不上来了,这是让稍大的孩子骑在阿婆的大腿上,阿婆一边颠着脚,一边说的:“康铃铃,康铃铃,马来了,隔壁大姐回来了。买点啥格小菜?茭白烧虾,田鸡打死老wo,老wo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观音,观音……”说完、听好,大人小孩一起哈哈笑。我们是在阿婆的宝典儿歌声中长大的,又接过来培育了下一代,再下一代。
我们长大一些了,阿婆的话就是要做规矩了,不听话的,要被罚站“立壁角”的。每天起床后第一次见到的人都要打招呼,出门前,要回头所有的大人: 某某,我出去了;回家后,又要和所有的大人打招呼:某某,我回来了。阿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只有两个字:“叫人”(和人打招呼)。吃饭前摆好饭菜碗筷,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不许随便动碗筷,要等大人都到齐了,大人说吃饭,孩子们才可以开始吃。吃饭时不许说话,吃起来不准有声音,夹菜时要看着点,不能和别人的筷子相撞。吃完后轻放碗筷,和没有吃完的人挨个说“慢用”,然后即离席,不能坐在那儿再吃点什么的。在这些规矩下长大的我们,吃饭都很快,一直保持到现在,每周六的家庭聚餐,不管有多少菜,二十分钟后就可以准备收场了。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们都怕生,会躲到其他房间去,阿婆又要讲她那句两个字的话了:“叫人”,把我们每个小孩都逼到客人跟前打招呼,然后倒茶,端到客人面前,再退到一旁,不许乱插嘴。待客人离开的时候,还要跟着大人送客到门口,和客人道别说再见。阿婆的这个规矩也很好,后来我们到别人家,我们工作了,都显得很有礼貌,我还有了最拿手的习惯:泡茶端给客人。
阿婆还有许多经典的话呢,可以堪称语录,因为倪萍有了本《姥姥语录》,我就还是朴实点,说是阿婆的话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阿婆教我们的一个道理,影响我们一生做人。仔细想一想,这跟当今最时尚的“创新”意识是不是有点吻合?不管是生活中的吃穿用,还是学习、工作中的事情,有了这条原则,就不会因循守旧,拘泥在一个地方出不来,而能大踏步的前进了。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也要吵架的,阿婆经常骂我们的两句话是,“叫化子熬不得讨饭的”,“吃之新鲜饭,放格隔夜屁”,当时,被骂的我们都没有声音了。这两句话,后来我记了一辈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理解阿婆当年的用意了。所以这辈子我不大跟别人吵架的,因为照阿婆的意思,只有叫化子和讨饭的才会呛呛呛呛吵相骂,有身份的人是讲道理的。我也懂得了生活中需要向前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要纠缠不清放隔夜屁(有点不雅哦)。
如今,我们都老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阿婆的儿歌,阿婆的规矩,阿婆责备的话语是永远不会老的。阿婆的话经得起时代的研磨,而且越发能够省悟人,让我们每一代人都受用一辈子。
“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没回来,谁也不能开。”
在阿婆充满温情的歌声中,孩子们长大了。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