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月里好春光

(2008-03-18 14:11: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zUirmnc3ehwYUyVxE2xBTcaZpJFVytTGA55favbHZmey-pU4qLND2rvSo9gzKRqLUpuWkbPi5NUs5RrHwerekdAYpUddz3xF

抖落掉一冬的蜷蜷缩缩,伸展一下四肢;脱下厚重的棉毛冬衣,着一身轻便的春装,我们在早春二月里踏青探梅去了。不在市郊,没去南京、无锡的梅园,辟蹊径,我们独往苏州的三山岛,那个说是旅游景区,却又仅仅是一个由农家人经营的一方小山水看看。

315早上,我们坐T764次列车离开上海,四十五分钟后列车准点到达苏州站,刚出站台,就看到了一名农家妇人举着接我们的纸牌,顺利地联系上了。她领着我们大约走了五分钟路程,在离开火车站有点距离的、可以停车的马路边,让我们上了一辆已经停在那儿的二十二座的面包车,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农家乐”旅游。面包车驶离苏州城,经木渎、走胥口,沿着湖滨大道驶向西山大桥。一路上春光明媚,宽阔的公路旁,所有的绿化都露新叶了,阳光下的太湖波光粼粼。因为乍暖还寒,车速还快,所以不敢开启车窗,任凭风儿擦着车身,而车儿却在春风里驰骋。跨过洁白的西山大桥,踏上了太湖第一大岛——西山。都快十一点了,可幽静的西山此时还未喧哗起来,美丽的石公山向我们招手呢,可惜今天不是来看你啊。很快我们就被送到了又一个中转站——西山宾馆侧面的汽艇码头,正觉得找不着主的时候,农家人的汽艇却在向我们驶来呢,还算守时的。小汽艇非常简陋,没有顶盖的座舱,四面徒壁,设有八——十个塑料凳的座位。我们晃晃悠悠上得船去,胆大的船主也没让我们穿上救身衣,便掉转船头、驶出码头,汽艇立刻就“突突突突”飞起来了。小汽艇划破平静的湖面,溅起阵阵水花,在船尾留下左右两道白波。除了拿“自信、胆大”来形容船主,剩下的我们只好屏住气,裹紧衣服挺过去了。还好整个过程只有十分钟,汽艇又变成小船了,慢慢驶进了平静如镜的三山岛码头。

船主三拐两弯就把我们领进一家农家旅馆,和店主接上头,他就走了。安排好住宿,吃了顿看看还可以,吃吃味道不怎么样的午餐,来了一个学生导游,就带我们开始旅游了。沿途所见到的梅花都已经过了盛花期,残存的花朵已失去往日的光鲜亮丽和馥郁芬芳,使探梅人感觉有点扫兴。虽然已经过去的不能再返回,但是正在走来的却也叫人欣喜连连,看啊,过冬的橘树、枇杷树都爆新叶了,嫩绿的柳叶芽随着细软的枝条,在春风里轻歌曼舞着,煞是好看。站在正在修建的环岛路上,导游开始给我们讲解了:三山岛总面积二点八平方公里,世称“小蓬莱”,位于太湖之中,距东山、西山均隔三公里,全岛有小姑山、行山、北山,三峰相连,故名“三山岛”,也称笔架山……我们主要游览了中间那座行(发音:hang)山,此山海拔仅75米,跟上海的国际饭店差不多高。处从远看到的第一景是人面狮身石,只见此石凌空,雄踞于行山之侧颠,卧伏在岩体上,人面目光深邃,仰望太湖,神情之毕肖,气势之雄伟,也让人感觉大自然的神奇。上得山来,路过人面狮身石,山势陡峭起来,别看此山只有75米,却也有一线天,让我们真正“爬”了一次山,因为如果不是手脚着地并用,肯定过不了那一线天的,让我们这些缺乏运动的人哼哧了好一会儿。登上山顶后,能望邻近的厥山岛、泽山岛,此时浩渺的太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点雾气升腾,给人亦梦亦幻的感觉。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平坦多了,只是用碎石新铺垫的,还是非常硌脚、绊脚,需要非常小心。下山路上的景点也很多,有四世石,是一块有多种岩石混于一体的怪石,还有宋代花岗岩采石场原址,最值得看的是板壁峰,它突兀在行山上,正面看象驼峰,侧面看象壁峰,后面看又象五指峰,而如果你找准了角度拍,又是一座漂亮的石头盆景,奇妙吧?怪不得有吴中第一峰之美称,导游说不见板壁峰,就算没有来过三山岛。下得山来,学生导游把任务交给了两个会撑船的农家人,带我们去玩水了。

此时八百里太湖三万六千倾烟波在我们眼前展开,撑船人便是导游人,他一边撑着船,一边给我们讲着太湖,讲着三山岛。太湖石大自然巧夺天工自然形成的观赏石,因其玲珑剔透、奇形怪状而著称,而三山岛又是太湖石的原产之地,我们随着导游所指,在岛边的水中看到了形似十二生肖的太湖石,如牛背石、金鸡石等,有的十分逼真,有的还需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看出点名堂。离岸边越来越远了,水面十分开阔。天空中有云层,不见蓝天,太湖水因污染也不见清波,因而水天一色皆灰白,使午后的人们看了变得有点慵懒。忽见远处水面有枝枝丫丫的树杈、芦苇,导游告诉我们那是水葬台,然后讲了它的由来:吴王夫差的女儿因恋家,不肯远嫁,就纵身跳入了太湖,父母为她在太湖中修建了这水葬台,让女儿可以永远在太湖上漂浮,回望家乡。哦,此时无声胜有声,感叹着烈女,也感叹这水葬台虽历尽沧桑,却永不沉没。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撑船人也累了,他发动了船上的机器,小船成了机动的了,一会儿就送我们回到了旅馆。

〇〇八年三月十七日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W94jf_m057ITwdOeXmS1Pc1m3FmK9eafYEaX8KSgk-OO1qPV2HaSQX8LsMw-iW-58I3WcODSaUU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