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是光明的结局?
——评小说《谁吃了我的麦子》的结尾
短篇小说《谁吃了我的麦子》(作者胡学文 见《小说月报》2009年第十期)讲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
麦子泛黄了,吴根就闻见香味了。十年了,村里人都是把麦子直接交给一个叫黄牙的粮食贩子换成白面吃。今年,吴根决定自己找磨坊,磨自己家的麦子,吃自己的麦面。镇上的面粉厂嫌加工量少不给磨,于是吴根就到周边的村子去找磨坊,但曾经有过的磨坊都消失了。经过二十多天的颠簸和寻找,找了一百多个村子,行走四五千里,吴根找到了一家正要变卖的小磨坊,吴根终于把自己的麦子磨成了面粉。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拉面的驴车出了车祸,吴根住进了医院,醒来后,颤声问面呢?女人哄他说放心吧。出院后,女人蒸了一锅馒头,吴根咬了一口馒头,突然僵住了,而后大叫,这不是我的麦面,我的麦面呢?眼泪横出,像受了委屈的孩子。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发生在农村的磨面故事,告诉我们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农村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回归传统的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绝无可能。如果坚持回归传统,那么将是血的代价。
这是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的道理。
单从小说的创作方法上来讲,小说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读者期待吴根能吃上自家麦面的心理,将故事的结局处理成与读者期待相反的结果。在结尾处,一场车祸,使吴根不但付出了血的代价,而且最终也没有能吃上自家的麦面。作者的这个处理,无疑增添了小说的魅力,使得小说结尾异峰迭起,让读者阅读后,在深深的遗憾中,思考、回味。
我读完这篇小说以后,也十分感慨。但在感慨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作者过于追求小说结局情节设计的技巧,忽略了小说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呼应关系,使得故事的结局与所要表现的小说主题,在内在逻辑上发生断裂。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生活当中,车祸是可以真实发生的。这在小说所表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内在逻辑上的问题。但问题出在,车祸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件上。也就是说,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来看,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回归传统农业生活方式不可能的原因,不能用偶然的事件(例如用车祸这类事件)来解释和分析。因为显然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车祸发生,吴根是不是就可以吃上自家麦面了?
有人可能会说,作者只是借用“车祸”来隐喻
“不可能”。那么,这种隐喻也是不可信的,因为车祸毕竟不是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拿偶然发生的事件来解释一般的、确定的规律,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其实,小说为什么不可以设计成光明圆满的结局呢?
例如小说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吴根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吃上了自家的麦面。但是,从明年开始,他却不得不还和村里人一样仍然换面吃。因为,为他做最后一次加工的小面粉磨房也将彻底消失了。
例如也可以这样结尾:镇面粉加工厂听到吴根的故事以后,决定在每年秋收时节,临时开展农民自家麦子加工业务,以满足部分农民喜欢吃自家麦面的需求。
这样的结尾不是同样反映小说所有表达的主题吗?
农民的这点愿望——吃自家的麦面,虽然在现实中难于实现,难道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也不能享受一把,我们的一些作者未免残酷点儿了吧?
这是我建议作者将小说结尾写成光明、圆满结局的一个调侃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