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从改革的阵痛中走出来——电影《二十四城记》观后
(2009-03-30 10:27:10)
标签:
电影二十四城记阵痛老师傅贾樟柯中国娱乐 |
分类: 读书评书、影视观感 |
我是从网上看到电影《二十四城记》的,虽然不如在影视城看电影的效果好,但这部电影依然让我很感动。
1958年由沈阳动迁至成都的兵工厂——420厂,后来改叫成发集团,2008年又要动迁到郊区,原厂址被华润集团高价买下,将兴建名为“二十四城”的楼盘,此情景正好与一首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影片取名二十四城记。
影片采用纪实风格,通过对原420厂的老一代工人、下岗后的工人以及这些工人后代等九个代表人物的采访,展现了一个老国有兵工企业五十年的沧桑变化,以及国企改革带给这些工人群众的阵痛和伤感。
影片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说教,只是让一个个普通工人说话,像和你唠家常磕一样,让你与他们一起,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窘迫,感受改革带给他们的阵痛。同时让人深深地思考,我们的改革能不能走得更好些?
影片有许多细节处理显得好像不很经意,但背后的寓意却是十分深刻。
比如,为了交代讲述的时代背景,影片选用了同时代的流行歌曲做铺垫,彰显那个时代的世俗精神,以其引起观众的某些共鸣。比如老徒弟何锡昆与他的老师傅见面的场景,虽然语言不多,但通过徒弟给老师傅整理白发,老师傅不断的呻吟,表现了老一代工人独有的师徒情谊,以及改革带给他们的某些无奈。再比如,女工侯丽君讲下岗散伙饭的情景,面临下岗的痛苦,姐妹们问车间主任,我们迟到过吗?我们工作不努力吗?我们没有完成过任务吗?车间主任都回答说没有!其实这也是对国企改革的责问。还比如,曾经的三八红旗手郝大丽下岗后,由以前她接济家在农村的母亲,变成现在却要由家在农村开小卖部的妹妹接济,让我们来判断,这种变化究竟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还有,像厂花顾敏华对爱情价值的坚守和无奈(不嫁大款)、青年工人赵刚不喜欢当工人(像他父亲一样让厂服包裹着)、老工人的女儿苏娜心灵的复苏(开始热爱当工人的妈妈)、小女孩从未进去过父母工作过的工厂(她只知道父母在420厂上班)等等,多侧面地表现了改革对当代工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冲击。
导演贾樟柯关注普通人,喜欢拍表现普通人的电影,这在中国目前的电影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前些年他拍的《三峡好人》,他启用了无名甚至根本不会拍电影的演员来演电影,尝试了用普通人演普通人。这次他启用了知名演员,尝试用名演员演普通人,应当说也是成功的。贾樟柯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
最后想说的是,电影《二十四城记》虽然是讲普通人的故事,但其意义并不普通。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我们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留影,一个阵痛的留影。让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工人对改革事业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我们的改革应该让这些人从阵痛中走出来!
附:我把《二十四城记》精选剪辑成小片贴在下面,基本反映了原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到我的新浪播客,地址在:http://you.video.sina.com.cn/b/19594421-1206603865.html打开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