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明清家具的髹饰工艺有十四种方法

标签:
锦灰堆明清家具填漆花纹王世襄文化 |
分类: 读书评书、影视观感 |
先说明一下“髹”字,这个字与“休”字同音,是指“把漆涂在器物上”的意思。我原来是不认识这个字的,最近看《锦灰二堆》遇到这个字,查字典后才知道是这个意思。
《锦灰二堆》是著名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写的一部著作,是王老第一部作品《锦灰堆》的续集。为什么给自己的书起名叫“锦灰堆”?据王老解释,“锦灰堆”原是元朝画家钱选的一幅画作的名字,画的是莲蓬壳、虾米壳、螃蟹壳这些吃剩下的东西。王老说:“我写的东西很杂,乱七八糟的没有正经东西,很像画上画的这些吃剩下的东西。”
王老是文物杂家,兴趣和知识面广博,写作时,文笔深入浅出,在把玩中娓娓道来。《锦灰二堆》一书的文章作者分成七部分,分别是忆往、书画、家具、髹漆、工艺、游艺、杂稿等。看了《锦灰二堆》以后,让我这个古董文物门外汉,收益匪浅,增长了许多文博知识。
举一个例子,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明清家具的髹饰工艺有十四种方法:
一是一色漆,顾名思义,就是上一种颜色的漆。以黑漆最为常见,其次是朱漆和紫漆,黄漆和绿漆较为罕见。
二是罩漆,一般用桐油入漆合成,由于这种合成漆有一定透明度,刷上干后呈现光泽,并起保护下面色地和漆层作用又不会过多地遮掩下面的色泽。
三是彩绘,指在器物上画花纹,有的用漆色,有的用油色,有的用漆色、油色并用。由于用漆无法调出洁白色鲜的颜色,所以传世漆器极少单纯用漆色作画,大多是漆色、油色并用作画。
四是描金,先用“金胶漆”在器物上画花纹,趁它似干非干时把金箔贴上去。更考究的是把金粉洒到金胶上,或用丝绵拂拭,使金粘着,待干透后,再把未粘着的金粉扫拂下来。
五是堆漆,用作花纹高出漆面的各种漆器。花纹是用漆堆好后,有的还需要经过雕刻,所以“堆起”而不刻,“堆起”堆又刻,灵活多变。
六是填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刷地子最后一道之前做花纹,用稠漆堆花纹轮廓,干后再用各色稠漆填满轮廓之内的空间,最后磨平,使之呈现绚丽的画面。一种是在做好包漆,器物基本完成之后,在上面阴刻花纹,花纹内再用色漆填平,打磨光滑。
七是雕填,顾名思义,雕填漆器应该是雕而又填,但它比填漆文饰更繁,繁在沿着花纹轮廓并在花纹上面勾画细线,并在线内填金,亦即所谓“戗金”。它应该是填漆与戗金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八是螺细,螺细嵌,是指采用螺蚌之贝壳,雕切研磨成规则的小块按预定图案拼凑起来,漆贴、镶嵌于器物之上。“壳片古者厚,而今者薄也”,明清家具则厚薄兼备。
九是犀皮,用漆灰在器物上堆出高低不平的表面,重叠上不同的漆层,然后磨平。凡高起受磨处,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大小有差的不规则花纹,一圈圈、一层层,有如松鳞竹斑、行云流水等天然之趣。
十是剔红,用朱漆在器物上髹刷多层,积累到一定厚度,再施雕刻去红。
十一是剔犀,用两色或三色漆器物,每色刷若干道,最后深刻阴文图案,刀口断面呈现色层,以云头、缔环等纹最常见。
十二是款彩,在刻掉的地方上颜色。因为剔刻掉的部分是花纹的内部,留下的是花纹轮廓,所以看上去很像是用来印刷版画的印版。
十三是戗金,一般以黑漆或朱漆作地,用针或刀刻画出纤细花纹。纹内填金胶漆,拂扫金粉,使其粘着,呈现金色花纹。
十四是百宝嵌,即《髹饰录》所谓:“珊瑚、琥珀、玛瑙、宝石、玳瑁、螺细、象牙、犀角之类,与彩漆板子错杂而镌刻镶嵌者,贵甚。”但如假者以牛骨代替象牙,以一般叶腊石代玉,以牛角代犀角等等,则其质量的高低,差别巨甚。
另外,读王世襄的书还容易让人对文物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信的话,你不妨读一读,试试看。
已经九十又五高龄的王世襄老先生,勤笔耕耘,在出版了《锦灰堆》、《锦灰二堆》之后,又出版了《锦灰三堆》、《锦灰不成堆》等。在这些著作中,老先生除了继续讲解文物鉴赏知识外,也谈自己不凡的坎坷的文博生活经历。读后,亦让我们体会到,伴随文物外的历史也是值得认真把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