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医谢守祯  口碑永远在人心!

(2014-06-03 14:26:40)
标签:

新花

听诊器

病房

医疗费用

少时

健康

分类: 娱乐

                           大医谢守祯  口碑永远在人心!

 

                                                             文/张栋山

 

大医谢守祯 <wbr> <wbr>口碑永远在人心!
                                             【谢守祯永远在忙碌着。  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

  

       河南日报消息:在郏县乃至周边的宝丰、汝州、禹州,谢守祯的名字很响亮,响亮的原因不仅在于他医治患儿手到病除,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患者诊病,不论午饭推迟多久,天色有多晚,已69岁的他始终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患儿,每天接诊量达150人以上,他也因此被患儿家长赞誉为——平民医师。

    5月6日,郏县妇幼保健院三楼,谢守祯20多平方米的专家诊断室里挤满了家长和患儿。在嘈杂甚至哭闹声中,69岁的谢守祯仍心平气和、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给每一个患儿诊察病情,细心地交代患儿家长回家喂药及饮食要注意的事项。旁边,他的三个助手或帮患儿称体重、量体温、作记录,或计算药物用量,在他的口述下在两台电脑上开具电子处方。

    三楼大厅、4个输液室乃至走廊上的几十个候诊椅上,坐满了输液的患儿和家长,足有300人之多。

    坐诊时坚持不喝一口水,为的是少上厕所

    谢守祯1945年5月出生在郏县薛店镇谢庄村,许是受父亲影响,年幼时他就对行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8年,高中毕业后师从父亲几年的他被派到河南中医学院学习。两年后,谢守祯回乡成了一名乡村医生。1979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招收5000名中医师,当时的许昌地区共分配了15个名额,经过考试、考核,谢守祯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医师,分配到郏县茨芭镇卫生院工作。1985年,谢守祯又调往薛店卫生院。

    当时乡镇卫生院人手少,条件差,客观条件要求每个医生都要一专多能。谢守祯既看内科,也看儿科,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儿科。随着从医经验的丰富,谢守祯在当地声名鹊起,每天都有大量家长带着患儿找谢守祯看病,不大的诊室里常常人满为患,近者来自薛店、茨芭两个乡,远者来自宝丰北部、汝州东部、禹州南部的多个乡,只要上班一坐下来,谢守祯就难有站起的机会。

    看到等待医治的患儿痛苦的表情和家长求助的眼神,谢守祯开始暗暗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给患者留下尽可能多的诊疗时间。谢守祯每餐少盐节食,渐渐养成了坐诊不喝水不上厕所的习惯,一坐四五个小时不离开坐椅。

    1994年,谢守祯接任薛店卫生院院长,除去外出开会的日子,他都坚持在诊室为患儿看病。他还将寝室安排在门诊楼,为的是患者随喊随到。有一年的冬天,他一晚上就被患者叫起来11次,每晚起来一两次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如果不是急病,谁也不会深夜到医院来。当医生就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端着架子,久喊不到,那还叫什么救死扶伤的人民医生。”谢守祯说。

    始终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才下班

    谢守祯的医德医术早就引起了郏县县城几家大医院的关注,纷纷到薛店卫生院“挖”他,承诺由他当儿科主任,或为他成立专门的科室,但他一直不为所动。他认为他的患者在薛店,根也在薛店。

    2004年,当时的郏县妇幼保健院正在易地新建,院长周慧敏求贤若渴,再次到薛店卫生院“挖”他,说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医生,不能仅仅为一个乡镇周边的患者服务,而应该为全县的患儿服务,解除他们的病痛。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打动了谢守祯。没过多久,已临近退休年龄的谢守祯成为郏县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主任。

    听说谢守祯到了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门诊门口排起了长队。每天,只要一有病人坐在面前,谢守祯基本上是耳不离听诊器、手不离压舌板、身不离诊断室。每天,谢守祯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不论时间早晚,始终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患儿才下班。中午一两点才吃饭很正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属正常。尽管家距妇幼保健院不远,很多时候他只能到医院附近的饸饹面馆吃一碗饸饹面打发,为的是能节省更多时间为患儿诊疗。

    这几年,医院要求分诊叫号,单人单诊。谢守祯很理解上级的要求,但谢守祯一直没有那样做。他摊开双手说:“病人来找我看病,我哪能不让进屋?让病人坐在诊室外面等侯,我怕会凉了他们的心。所以我要坐在他们眼皮底下,让他们看得见我,等着我一个一个地检查开方。”

    郏县妇幼保健院曾做过一个统计,2012年冬到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患儿最多时一天有380个,谢守祯看了240个;今年1月的一天,妇幼保健院看病的患儿接近500人,谢守祯看了280多人。

    10年来,该院儿科就诊量持续增长,儿科从只有一个病区、十几张床位发展到现在有重症监护病区、普通儿科病区、小儿康复病区三个病区,住院患者加床现象非常普遍,儿科医生也已形成了牢固型人才梯队,门诊也由原来的一个诊室发展到现在的5个诊室。

    10年累计休息的时间不足30天

    初到妇幼保健院时,90%的患儿都是冲着谢守祯来的,他每天从早忙到晚,难得有空闲的时间。为了减轻谢守祯的工作量,医院专门为他配备了几名助手,负责给患儿量体温或开化验单、处方,同时培养儿科业务骨干。十年来,跟着谢守祯的助手换了一茬又一茬,有4名医师目前已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并单独开设了诊室,他们的接诊量已接近50%。

    “跟着谢老师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终日感觉累,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谢老师的医德和医术。”现任儿科主任李艳娜说。

    同患儿打交道,最令人难堪的倒不是患儿的病症,而是患儿的屎尿。有时正在诊疗,患儿突然拉起屎撒起尿来,拉到他身上,撒到他头上脸上。每当此时,他都会说:“不碍事,不碍事,小孩子拉身上很正常。”今年大年初二,他照往年一样到医院上班,在给一名患儿诊病时,患儿的屎尿拉了他一身,面对紧张得手足无措的患儿家长,他诙谐地说:“小孩子的屎尿珍贵,大年下屙尿我一身,说明我的运气好。”

    “谢主任到妇幼保健院工作10年来,他累计休息的时间不足30天,每年春节仅休息一天,节假日、星期天基本没有休息过。”郏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江定说,院里安排甚至强迫他休息,他口头答应,但第二天仍会照常来到院里上班坐诊。去年夏天他头受伤缝了8针,也仅休息了一个上午,劝也劝不住。

    “我身体好,全身除脚肌腱有点问题外,腰不痛,眼不花,全身没有一点毛病,在家闲着总觉得无聊,还不如到医院坐诊哩!”谢守祯说,现在给小孩看病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天不看就觉得浑身不得劲,没意思。

    “他的脚肌腱筋膜炎就是长期坐诊造成的,现在不能走远路,只能骑自行车。”王江定介绍说。

    为患儿家庭节省费用是我的责任

    谢守祯接诊的幼儿患者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为减轻患儿家庭负担,能不进行病理化验的决不化验,能用普通药治好的病决不开昂贵的药,能不住院的决不让患儿住院,这也是他赢得群众交口赞誉,被誉为“平民医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茨芭、薛店卫生院工作时,开出的很多处方药品的价格仅几角钱或几元钱。即使现在,他开出的处方药品价格大多也只在二三十元。若患儿因病情加重转化为肺炎,一个处方的药品价格也仅在70元左右。

    谢主任开出的药虽便宜,但就是治病,这是众多患儿家长的共识。

    “医疗是一门经验科学,我看了46年小孩病,看得多了,经验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谢守祯说,小孩病很简单,大多是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只要找出个体细微的差别,对症下药,就能很快治愈。“患儿大多是农村来的,家庭还不富裕,能为患儿家庭节省一分是一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谢守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少时候,一些家长带着患儿到妇幼保健院就诊,身上只带了百儿八十元钱,但因患儿的病情特殊或者复杂,凭观察找不出病因,就需要化验或拍片检查,甚至转院治疗,每当这时,有些家长就面露难色。长期同患儿家长打交道的谢守祯明白,八成是带的钱不够。此时,谢守祯都会掏钱替患儿家长解难。调进县城工作的10年间,这样的事每年都会遇到十几起甚至几十起,少者一百元,多者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也有过。

    这些借出去的钱,有些还了,有些始终没有还。对此,谢守祯说,带钱不多的家长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城里也没有熟人,借钱给他们解难,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再还回来。

    一件事谢守祯至今还记忆犹新。十多年前,谢守祯还在薛店卫生院当院长,一个禹州西南山区的老汉找他看病,病看好了,借谢守祯的150元钱一直未还。谢守祯早把这件事忘了,岂知几年前,已经80多岁的老汉打听着来到妇幼保健院,还上了150元钱。

    “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们的农民兄弟就是这样质朴。”谢守祯说。

    一家三代都是他的患者

    从医46年来,谢守祯看过的患者在上百万人次以上,很多患者甚至是祖孙三代。

    在输液室,来自薛店镇张庄村的吴玉香正带着3岁7个月的孙子输液。今年50岁的吴玉香说,她小时候母亲就领着她找谢大夫看病,一看就好了。她当上母亲后,也带着儿女找谢大夫看病。谢大夫调城里后,路远跑着不方便,小孙子有个咳嗽、头脑发热在家打几天针都不见好,最后还得找谢大夫,他一看一打针就轻了、好了。她们祖孙俩吃过午饭1点多上楼,看见谢大夫还在给病人看病。“他都快70岁的人了,没有一点架子不说,对病人那个真诚劲,让谁看了都感动。”

    “谢大夫70岁了,一点不像,看着顶多50多岁。”旁边来自王集乡纸李店村40岁的李清涛插话说,上周六中午1点多他带着二儿子找谢大夫看病,仍看到诊室里坐着不少人。

    中午1点多找谢大夫看病?面对疑问,李清涛解释说,平时找谢大夫看病的患者太多,他中午1点多到医院就是想下午早点排号早点看。“谢大夫看得好,现在已上中学的大儿子当时就经常找谢大夫看病。”李清涛说。

    “也不是我看得有多么好,只是凭经验而已。很多小孩子之前吃过药,病可能就快好了。找我一看,好了,功劳都记在我头上了。”谢守祯说,到妇幼保健院不久他就给院领导提议,“自己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儿科要发展壮大,创出品牌,不能只靠一个人,得靠一个群体。”医院这才给他配备了助手,他也带出了多名业务骨干。

    “我们妇幼保健院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前任院长周慧敏的带领和谢守祯等一批专家、业务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郏县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江定介绍说,目前医院已从一个小小的妇幼保健所发展成为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二级专科医院,开展有门诊、保健、临床近30个业务科室,2012年门诊量达到20万人次,2013年门诊量突破24万人次,尤其是产科,年接生量达4900多例,占全县接生量的一半。

    每天都回去看望92岁的老父亲

    他对患儿施以爱心的同时,对自己的父母也同样报以孝心。

    谢守祯的老父亲今年已92岁高龄,几年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需要人照顾,而谢守祯的老母亲也已90岁高龄,同样需要人照顾。平日,家人早已习惯了他早出晚归、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虽然理解他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迫切之心,除了默默支持,埋怨和不满也是常有的,这让谢守祯总是心怀愧疚。

    每天坐诊后不论多晚,他都要赶回家去看望老父亲和老母亲,为二老清洁打扫、洗脚擦身,陪他们聊天解闷。“老父亲现在只认得我,只有我回家才能安稳入睡。好在老母亲身体不错,能料理日常家务,加上妻子的协助,老人的生活过得很安逸,这使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诊治、服务患儿的工作中。”谢守祯说。

    谢守祯的几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并且事业有成。有人问他:“老谢,你也马上70岁了,不愁吃不愁花,还那么拼命干什么?钱挣多少是个够?”对此,谢守祯总是笑笑说:“要恁些钱有啥用?若是为了钱,我自己开诊所,早就赚个盆满钵满了,还用等到现在?坐诊看病,能解除患儿的痛苦,比给我多少钱都高兴。”

    大医谢守祯,口碑在人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谢大夫在父辈的影响下步入了医学殿堂之后,就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列,为了患者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为了多给患者解除病痛起早贪黑坐诊,10多年才休息30多天,哪怕头天刚刚缝了几针,第二天照常工作。为了及时救治患者吃住在病房附近随叫随到,为了多为患者解除病痛,尽量不喝水,少上厕所,减少走动的时间,为了患者解除燃眉之急,垫付费用多少次,从来没有想过需要归还,一旦有归还的人,谢大夫还实实在在的感动。为了减少医疗费用,谢守祯想千方设百计能省就省,尽量减轻费用,患者说了,看病还没有坐车花的多呢,一家三代就信得过谢医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使命,七十来岁的人了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忘记自身的病痛。不图名不图利,只为乡亲们战胜疾病,健康快乐美好人生。

      孝道先行,90多岁的父母悉心照料着,和和美美大爱有回声!

     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杏林之中有奇葩,为谢大夫点个赞,和谐医患开新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