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历史篇:山水洲城的三千年文脉

(2012-07-19 09:07:26)
标签:

杜甫

岳麓书院

三湘大地

天心阁

马王堆汉墓

本报记者/师  然    曾浩波
http://s14/middle/47de153dg7a1d3dedabdd&690

  穿越三千年的悠远和雄浑,历史给长沙城留下了无尽的自豪。

  城区东南角有一座天心阁,沐浴着碧瓦飞甍、雕梁画栋的历史光芒,脚下是一路北去的湘江。这里是古城的人文制高点。
  “高阁逼云天,且看那洞庭月,潇湘雨,衡岳烟云,十万户棋布星罗,到此一开眼界;江山留胜迹,最难忘屈子骚,贾生策,朱张性理,数千年声名文物,有谁再续心传。”

  周文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建都于丹阳。楚国君臣世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时辖地千里,威震八方。怀王即位后,偏信谗言,荒于政事,国势衰败。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悲歌一曲,投江成仁。一缕英魂壮湘水,两岸空留屈子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一个世纪后,贾谊被贬至长沙。百年倏忽间,楚亡于秦,秦亡于汉。此时的长沙已是大汉长沙国的都城。对于屈原的遭遇,贾谊感同身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在抒发了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之情后,他喊出了“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的心声。

  唐大历三年(768年),杜甫逃难离川,经鄂入湘。虽发生于秦巴的战乱尚未祸及长沙,但此时的杜甫已贫病交困。有感于朝政污齪,人祸天灾,民不聊生,杜甫在长沙发出了生命最后的呐喊和无奈:“万姓疮痍台,群凶嗜欲肥”,“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霰”。两年后,诗圣杜甫魂断湘江。后人在湘江边修建了杜甫江阁,让诗人成为这座城市的永恒。

  屈原信奉儒家的舍生取义,功不成,毋宁死;贾谊兼有道家的洒脱,不得意时仍能随形就势,乃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传世策论;杜工部终身心系天下,于污浊中独善其身。斯人已去,他们悲天恤民的家国情怀和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却汇入滚滚湘江,成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的不朽基因。

  隔一江湘水,弦歌千年的岳麓书院与天心阁遥遥相望。仰视从这里升起的璀璨群星,我们试图寻求一个答案:“心忧天下”的博大和壮怀,如何演绎成一座城市前赴后继“敢为人先”的壮举。

  自东汉末年起,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个政治派别,曰“清流”。入清流者,多有科举功名,为清正廉洁的饱学之士。他们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弹劾腐败,主张整饬纪纲。清流中不乏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材,但也有一些人,虽有洁身自好之德、洞察世事之明、杀身成仁之勇,却少经世治国之才,成为眼高手低的“清谈”。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之殇。

  岳麓书院开山后,革旧鼎新,一扫科举制度追名逐利的风气,至南宋张栻主教期间,更因注重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而名动天下。历时两个月的“朱张会讲”,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盛举。清末至民初,是岳麓书院的又一鼎盛时期,陶澍、彭浚、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郭嵩焘、唐常才、熊希龄,几乎半部中国近代史,都在这座书院的吞吐间。

  屈原被逐、贾谊遭贬、杜甫落难,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长沙接纳了他们,并给了他们无尽的温情。在这里,他们如燃烧的彗星,用最后的光芒,让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次灵魂的淬炼。也许正因为如此,岳麓山下才建起了那座书院,才有了书院与城市血脉相融、性命相依、不离不弃的一千年。在千年的斗转星移、云聚云散间,岳麓书院把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思辩精神和人文理念注入了这座城市,奠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放眼中国,千年弦歌不绝的高等学府,唯岳麓书院;一所学校支撑起一座城市的千年文脉者,唯岳麓书院。三湘大地人才辈出,斯为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承秦制,依然设三公九卿,实行郡国并行制。江西人吴芮被封为长沙国王,是唯一的异姓王。长沙城由此开始大规模建设,至东汉末年,已是扼控荆湘、吐纳洞庭、雄视黔桂的湘楚名城。马王堆汉墓记载了古城的这段辉煌。

  但人们仍然认为,此前的湖南是王化不及的“荒蛮之地”。直到21世纪初,炭河里遗址重见天日,“四羊方尊”的历史光芒才向世界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三湘大地已经有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长沙城的文明史因此向前延展了至少700年。
  至此,全世界开始重新考量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也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文脉给予了更为悠远、深邃的解读。

  三千年中,长沙从来是中华民族的文明高地。与“屈子骚,贾生赋,朱张性理”同根同源,铜官古镇的千年窑火,靖港古镇的千载沧桑,梨古镇的千古传奇,以及散落在城市中的无数历史遗存,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伴着潮起潮落的一江湘水,催动起满城春潮、无尽生机。

  所以,三千年长沙从不缺乏挺立潮头的时代英雄。公元1275年,大元帝国横扫湖北后兵临长沙,知州李芾率全城军民与元军血战数月,直至“以家许国”,其忠其勇惊天地、泣鬼神。500多年后,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走入末路穷途。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历了凤凰涅磐的历史磨难,古城长沙和从这座城市走出的先贤,撑起了中华民族变法图强的伟业,把一部中国近代史挥洒得壮丽恢弘,气吞山河。

  悠远和厚重是城市的骄傲,也可能成为历史惯性,让城市变得步履蹒跚。然而,三千年长沙的今天依然步履轻盈,充满活力。

  因为:对于城市的明天,长沙人有着更宏远的憧憬;对于民族的明天,这座城市将继续承担起“敢为人先”的时代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