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
(2023-08-15 13:34:57)1)丁元英首先写了一首对佛学极具挑衅的诗做敲门砖拜访得道高僧
2)高僧虽然接见了他,但用质问的口吻上来就反问丁元英这么写什么意思,为啥要挑衅我们寺庙的佛教
3)丁元英就讲,寺庙这种形式化的佛教最多教人向善,但不是真正的佛学,佛是觉悟,有了觉悟的意识再去修,这是发自内心的(这其实是六祖慧能说的)。而寺庙里佛教先教人们去修,去戒,这个套路是无法觉悟的,永远见不到佛。
4)高僧一听,对丁元英给予了肯定,说他到了觉悟的门槛,进一步得道,退一步落入凡尘。
5)丁元英说,我与佛的缘也就到此为止了,看看我写的诗,痞性十足,就说明我只能到这了。这也是丁元英最有魅力的地方,对社会看的很透,鄙视,嘲讽,但无法舍弃这滚滚红尘。为了给自己情人送个礼物,他决定做个大局。
6)接着丁元英就把自己的扶贫计划跟高僧讲了,丁元英扶贫不是简单的让大家挣些钱,而是要从文化属性上改变,这样势必会有冲出与悲剧发生。这里点出了丁元英来拜见高僧的目的,就是他都算到了会发生什么,因为在丁元英的模型里,人性等各种要素都考虑到了,他已经算到悲剧会发生,所以心里不安,想来这里求个心安。
7)高僧明白丁元英来意后首先说:杀富济贫可不是扶贫,这是丁元英这个局的表面,从这个表面看丁元英当然无法心安,高僧接着说:你这个局实质是投石问路,即使不泛起浪花也会泛起一丝涟漪。这里体现了中医的精髓,就是顺应趋势为社会打开一扇门,而剩下的事情就是让有识之士去评论去诊断,到底社会有没有病,如何治病。
8)丁元英随即说到了扶贫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靠”文化,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就是偏偏不靠自己,丁元英的扶贫计划就是要从改变这个文化属性开始入手。接着丁元英就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他希望他这个局符合“天道”,符合了就心安。
9)接着就天道,他们展开讨论,核心问题就是社会发展的天道就是贫富差距,之后就是各种社会问题,这时韩楚风提出了自己基于社会学的见解,高僧提出如何用儒释道化解社会矛盾的见解,并告诉丁元英一切都是因缘注定,你也只是沧海一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10)最后就是点睛之笔了,高僧把丁元英那首极具攻击性的诗只是改了几个字,诗的本意没有改,但意境一下子上来了,是一种和谐而不是冲突。我理解这就是儒释道是解决社会矛盾一个良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