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内求

(2022-06-06 09:54:53)
     跟很多人聊佛学,确实发现有很多疑惑,其实逻辑并不复杂,我尝试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会发现人活着其实没有意义,那些所谓的意义都是牵强附会的,建立在很多虚幻的条件之上的。因此,叔本华说了:人就是一团欲望,像钟摆一样在满足与痛苦之间来回摇摆。这就是一个死循环,他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去寻找生存的意义,而动物就是靠本能活着,但真正的悲剧是:当人们付出艰辛努力去寻找生存的意义后,去发现生存其实没有意义。因此,尼采接着叔本华的观点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寻找生存的意义。并且尼采最终的观点是:人生存的意义就是悲剧的艺术。在尼采看来,人类就是一场悲剧,而悲剧具有最高的艺术价值,这可以作为人生存的意义。
      讲了这些,可能会晕,西方哲学为什么会这样描述人生。我理解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体验,人类是一种靠体验生存的动物,我们会喜怒哀乐,这一切都来自我们的体验,而我们的体验却主要通过感官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无论是叔本华说的人生没有意义,还是尼采的人生悲剧,还是佛学说人生的本质就是苦,根源就是因为我们的体验基本都来自外部世界。因此,我们国家的圣人朱熹说:宇宙之间存在客观的天理,这个天理是独立于我们主观思想的。而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表现,也是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因此,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个客观的天理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结果呢,我还是陷入了叔本华所说的钟摆循环。
      因此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提出了向内求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的体验不一定必须针对外部世界,心即理,我们应该将我们的体验方向调过来,向内求,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且提出了心外无物。
      其实王阳明心学本质思想并不是全新的,往现在说与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往以前说与六祖坛经的主题思想也基本一致,其实佛学早就系统的告诉我们如何去体验内心世界,并且还建立了内心世界的模型,和体验的具体方法。只是佛学不太好懂,并且难度大,导致大部分人将其理解为迷信。金刚经告诉我们要破相,破执,并且是基于缘起性空的基本原理进行推导的。破相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外部世界都是虚幻,我们要能看到虚幻的本质,要达到心无所住。破执就是要告诉我们,连“我”这个概念都是可证伪的,不是恒常的。并且佛学里明确说明,我们体验内心世界的办法就是要修炼,并且是在修炼过程中逐渐实现破相和破执。
      可能又有人问了,难道这样生活就有意义了吗?还是那句话,人生就是体验,当你破相破执后就超脱了还需要寻找人生意义的层次,可以自然的融入到宇宙当中,就像道家说的天人合一,就像河流平静的流入大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