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2015-06-23 11:23:56)
标签:

上海大学

创意写作中心

办学特色

优长与缺点

分类: 创意写作课程

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郝庆军

 

网站上的材料显示,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单位。中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致力于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改革中国高校中文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及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

目前该中心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讲师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已形成与“文学院中国文学创意写作平台”、“中文系创意写作学科组”三位一体的合理架构,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澳洲拉筹伯大学相关系所形成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关系。作为中国第一家创意写作中心,中心培养的人才在上海、北京等地诸多杂志、报纸、出版社担纲领衔,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活跃新军。

以上这些类似宣传词和广告语的内容虽然比较笼统,调门也有些高,但仔细阅读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还是比较有特色,也做出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对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建设和创意写作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他们的筚路蓝缕之功,确实不能忽视,不容抹煞。而他们与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相比,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贡献。

首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有比较强烈的学科建设意识。在创建该中心之初,他们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要为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建设进行某些示范性或指导性的探索,提供一些共识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框架,以期引导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向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建构发展。换句话说,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建立,并不仅仅着眼于上海大学或上海市,而是面向全国,面向整个创意写作学科,面向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生机勃勃的新视野。

其次,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和经验。一方面重视创意写作理论本土化的建设,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创意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对中国创意写作理论进行思考与建构,出版了“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这套书都是他们中心的教师独立撰写的,其中,中心主任葛红兵的贡献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他们开设了一系列“创意写作工坊”课程,更加注重在实践方面探索新路子。

第三,上海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创意写作课程建设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上海大学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具有国际范儿。复旦大学老老实实地教学生如何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文学样式,而上海大学的课程除了这些传统课程之外,还有意识地向文化产业纵深领域延伸。诚如他们网站介绍的那样,该中心先后承担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陈展策划、南通市《世纪曙光》大型歌舞剧策划撰稿、上海地铁三号线部分站点艺术策划、泸州老窖产品形象片采编制作、闵行区文化公园及七宝生态文化区概念规划、《采风》、《城市中国》等杂志改版策划等项目,形成一定的产业影响力。

这些工作已经溢出了一般写作的范畴,开始真正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地带,也为创意写作课程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指明了方向。

第四,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自觉地与世界各国重要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合作。他们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澳洲拉筹伯大学相关系所形成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关系。这样的开放性格局保证了他们的学科建设保持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前沿领域同步。复旦大学在这一点上还是略显保守了些。

自然,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建立以来的成绩是明显的,可以说成效显著,令学界瞩目。但是,也有些问题不得不注意。

一是师资队伍不够充分。除了葛红兵之外,还需要一两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一流作家作为支撑,还需引进几位学术与创作兼擅的中青年学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以保障教师团队的国内话语权和世界知名度。像复旦大学的陈思和与王安忆的搭配关系,著名学者与著名作家联合,形成“哑铃效应”,影响力逐步向全国辐射。

二是课程偏于实践与时髦,底蕴不足。与国际接轨是应该的,但是还是要立足本土实际,立足国内的文学写作状况,要对全国创作人才、创作现状、文化产业格局有充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方可谈与世界同步,不然的话,好高骛远和拔苗助长也是不利于学科建设和打牢基础的。

三是教学过程比较随意,缺乏规范。工作坊的方式有其优势,但也有缺点,就是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坊往往变成放羊式的随意漫谈和扯闲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科建设。工作坊要有严格的课程安排和考察机制,要有效果评估和教学成果的检查机制,不然会损害整个创意写作课程的发展。

四是招生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现代化的学科建设必须在一定规模和大团队的竞争与比较中得以发展起来,太小的规模往往会萎缩和经不住风浪,会失去竞争力,会慢慢变得可有可无。如果仅仅十几个学生,很难展开活动,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失去活力,一旦有什么变动,比如人事和体制的方面的变故,该学科有逐渐被取消资格的危险。没有制度保障,没有一套坚固的体制机制做基础,因人设事,因人设岗,也会因人坏事,因人撤岗,这样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