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美食杂谈 |
正说着,因上海路堵而推迟一班火车的李小林也到达了,与她同来的,有她的女儿端端和在宾馆等待她们的诗人嵇亦工。也正是岁月如流水,记忆中呀呀学语的黄毛小丫端端竟也是亭亭玉立了,相见之下,能不感叹吾辈的老之将至?
袁敏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原因是她的车子先去接小林了,所以住在滨江的她,虽说是发起者,却也只能殿后了!
人一到齐,本可以随意入座,但顾虑到小林是个“老呛烟”,而我和高渊、亦工却是老烟枪,所以我提议女人们一律上座,我们则忝陪末座;只是这可苦了杨员外——他也是一杆老烟枪,但作为地主,总不能也忝陪末座吧!
被命为“芳菲四月天”的冷盘陆续端上了桌面,而每上一盘菜,都先是一阵惊叹声,再是一片相机的卡嚓声,最后又是一片惋惜声,谁也忍不住咕嘟一句“真下不了筷子呀!”其中,有一盘“蔷薇”,花瓣卷曲,栩栩如生,问是什么原料做的,杨员外说“尝了就知道”,但我又怎敢先下筷子呢?又有一盘是“雪茄烟”,连同烟盒、烟斗,明知都是能放进嘴巴的,可直到最后,谁也舍不得以牙齿破坏这巧妙的“景观”;以至在上“适之茶点”时,我禁不住感叹道:假作真时真亦假,要是吃不了的能打包,那我说不准会把那只紫砂壶也“打”了呢!
这一说,说得连端菜的服务员也笑了,她说,要打包也行,但得杨总同意,因为这紫砂壶是杨总自己的物品,只是点缀,不是食品。
都说,对于美食,首先要学会品尝;而此时此刻,我们倒不但真正达到了这一境界,而且还是先饱眼福,再饱口福,品多于尝。看来,中国菜肴的色香味,其实也就是一种高度的艺术享受,其要素就是:品在先,闻在次,尝在后,真正的美食,并非只在于过过嘴瘾,更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种陶冶心情。
也是“知音者所见略同”;由此,大家都从这一席“民国菜”谈到了民国时期文学,以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国时期所以能出那么多的文学大家,就是因为当时的文风,敦厚而不雕琢、淡泊而不浅薄、激扬而不浮躁。倘若拿当下某些所谓的“大师”与当年的大家相比,那就不啻是小报记者面对学术权威,岂能同日而语!
……这一席品尝,时间过得很快。虽说三个小时的晚宴,只有我和小嵇喝酒,外加端端稍饮半盅,其他人都是以茶代酒,但到了最后,谁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其间,有趣的话题当然很多,但要是一一道来,那这一篇短文就显得罗嗦了,所以还是一笔带过吧!不过,有一事不能不提:为了免得小林呛烟,我们这些老烟枪总在时不时地离席,这使得小林颇为不满,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地抗议道:你们干啥呀?老出去抽烟,短短一席,你们都出去三四趟了!这不是破坏全场的气氛又是什么?
嵇亦工道:三四趟不算多呀,要是放开让我们抽,那还不把你呛得够呛?
这一说,小林也笑了,就说,要是天不热,窗门大开,不开空调,空气流通,那你们在室内抽烟倒也是无所谓的!
呵呵,小林说得很是合情合理,但谁让此时偏偏天很热,不开空调不行呢?要不,我们谁不愿意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吞云吐雾呢?
欢宴结束时,已是晚上9点。“分道扬镳”之前,又约定了“来日会”,时间初定秋季。而要补充的是,此宴由杨总作东,晨晨买单,因为小伙子说,久别重逢,理应让他这个晚辈向叔叔阿姨们表示一点心意,于是大家自然也就不客气了!
——尊重长辈,不也是一种民国遗风么?!